2021服貿會 | 智慧化賦能 中國建造顯實力

2021服貿會 | 智慧化賦能 中國建造顯實力

  昨天,在服貿會工程諮詢與建築服務專題展上,北京建工展位展示國內最複雜立交橋之一的黔春立交橋模型。

2021服貿會 | 智慧化賦能 中國建造顯實力

  昨天,在服貿會工程諮詢與建築服務專題展上,金隅集團展位展示國內首條垃圾焚燒飛灰工業化處置示範線模型。本報記者 鄧偉攝

  本報記者 趙瑩瑩

  能行走跳躍的巡檢機器狗、外形酷似手臂的焊接機器人、高保温的“被動房”……如今的建築工地,早已告別“灰頭土臉”的刻板印象,新技術的應用讓鋼筋水泥也充滿了智慧。

  今年服貿會上,工程諮詢與建築服務專題展首次亮相首鋼園。百年工業遺存與現代會展的融合,本身就體現着建築理念的進步。4800平方米的8號展館內,一批服務城市建設和百姓生活的創新成果,展示着中國建造的技術實力與服務能力。

  智能機器人“組團”亮相

  小巧的藍色四足機器狗,可前行、可停頓、可後退,還可跳躍翻滾,彷彿長了雙眼睛,憨態可掬。在8號館的北京建工展台,每當技術講解員郭子謙用遙控手柄操控起“小傢伙”時,瞬間就會吸引一批觀眾,“每個人都想摸摸它。”

  可以跳流行舞的四足機器狗,在北京通州文旅區的地下管廊將有新用途——智能巡檢,因而也被稱為地下管廊巡檢機器人。“它具備較為出色的爬坡能力,能憑藉高分辨率攝像頭和檢測傳感器,很好地感知並應對環境,自主完成巡檢任務。”郭子謙説,綜合管廊被譽為城市地下“生命線”,水、電、燃氣、通信等都要依賴綜合管廊進行輸送。目前,這台機器狗正在副中心曹園南大街地下管廊進行信號測試,預計年內就將投入使用。

  數字化時代,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建築工地上的機器人也在本次專題展上“組團”亮相,埋件焊接機器人、管道智慧噴塗修復機器人、自行走建築智能測量機器人,各顯神通。

  外形酷似手臂的核電埋件焊接機器人,是為“華龍一號”首堆示範工程之一的廣西防城港核電二期項目建設而研發的,達到了核電領域智能裝備的領先水平。現場技術講解員張輝介紹,這台埋件焊接機器人投入應用後,施工人員僅需根據不同焊接型號,將機器人的固定工作台夾具進行調整定位,焊接工作即可快速展開。相比於人工埋件焊接每天僅能完成20塊的工效,它每天能完成70塊,效率提升了2.5倍,且焊接後的埋件檢測合格率能達到100%。

  智慧化裝配擁有大用途

  科技感十足的智慧平台模型,伴隨着3D可視化功能界面演示,吸引着觀眾的駐足。這便是中建二局鋼結構全生命週期數字信息化智慧平台。

  “每個構件的製作、運輸及安裝過程,都可以在這個平台上實現全過程數字化、信息化管理。該平台在即將開園的北京環球度假區建設中得以廣泛應用。”技術人員介紹,北京環球影城景區對電影中的許多場景都進行了完美復刻,假山便是其中之一。工程師團隊利用數字信息化智慧平台,先自動生成對應的假山鋼結構模型圖,再將數據傳送至100公里外的鋼結構製造廠定製加工,最後在現場完成安裝。

  而在中建八局展台,IABM智能裝配造橋機首次實現了將工廠預製的立柱、蓋梁和箱梁在現場完成一體化安裝。設備不僅能在30分鐘內架設好一片200噸重的蓋梁,而且能夠在關鍵工序實現自動化,消除人工操作的誤差,每公里架設施工可節省7天。

  綠色建築節能又舒適

  高保温的“被動房”、會發光的“陽光房”,專題展裏的綠色建築同樣吸引觀眾駐足。

  在首開集團展台,記者就看到了“冬天抗凍,夏天抗熱”的超低能耗住宅——密雲國樾·天晟項目,這也是北京首個全體量超低能耗低碳社區,建成後預計每年能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約400噸。

  “超低能耗住宅也稱‘被動房’,主要通過圍護結構、能源和設備系統、照明等來實現建築節能。”現場技術講解員尚旭東説,根據他們去年的監測,一套建築面積為150平方米的樣板間,一個冬季的能耗為採用普通採暖設施房屋的1/10。與此同時,建築內還配備有建築健康指數智能化運維繫統,可對室內外環境、結構安全、分項能耗以及智能家居設備運行和保養狀態等指標進行監測和控制。

  會發光的“陽光房”,則是現場展示的北京國家能源集團BIPV項目,牆體採用了輕型一體化裝配式光伏板,可有效吸收太陽光,預計一年能發電7.5萬千瓦時,供建築自身使用。

  “這些創新成果背後是建設者的匠心智慧與辛勤勞動,為‘中國智造’‘中國服務’進一步走向世界打開了廣闊空間。”參展企業負責人説。

中國建築企業拿下50億元大單

來自國內的工程諮詢與建築服務再次“揚帆出海”。今年服貿會上,北京建工、中建二局分別簽下5億英鎊和7.98億元人民幣的大單,向海外輸出中國建造方案的同時,也開拓更多服務貿易的契機。

  直布羅陀位於伊比利亞半島南段,南與北非隔海相望,北與西班牙接壤,為歐洲金融中心之一。北京建工旗下國際工程公司與直布羅陀經濟發展部正式簽署工程承包框架協議,總合同額5億英鎊,約合45億元人民幣,將以總承包形式參與當地老年公寓、工人公寓、海岸改造、體育場、停車樓、遊樂場、社區倉儲等15項關鍵基礎設施和公共建設工程。這些工程旨在應對英國脱歐為直布羅陀帶來的經濟風險與衝擊,帶動直布羅陀經濟增長。

  “直布羅陀和中國相隔萬里,能夠選擇與我們合作,充分體現了對首都國企、首善品質的認可。”北京建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樊軍表示,將以科技創新賦能工匠精神,為服務直布羅陀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中建二局簽約的馬來西亞麗陽雲尚項目,合同額7.98億元,為兩棟高端超高層公寓,建築高度均超過240米。項目坐落於馬來西亞旅遊勝地雲頂高原地區,建成後將成為雲頂地區最高的建築物。

  “近年來,我們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牢牢抓住發展機遇,承建了北汽南非汽車製造廠、博茨瓦納哈博羅內博特勒道路項目、納米比亞湖山鈾礦等一批項目。”中建二局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劉建民説,項目前期建設團隊已奔赴馬來西亞,將為當地提供更好的建築服務。

大咖聲音

錢七虎院士:智慧建造推動“碳中和”

“雙碳”目標下,作為碳排放大户的建築業如何減排?今年服貿會智慧建造與綠色發展高峯論壇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提出,智慧建造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工程建設也要利用物聯網、5G技術打造智慧平台。

  錢七虎説,建築業是全球最大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產業,目前全球建築運營能耗已佔到總能耗的30%以上,加上建設過程中的能耗,這一指標接近50%。因此,建築領域要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更需要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綠色發展,推動以建築設計為主體的技術方法創新,推進空間節能和設備節能的融合,以及推動工程建設向智慧建造發展。

  如何理解智慧建造?錢七虎給出了兩個維度:全面透徹的感知系統、可供決策的智慧平台。“當前,信息技術已深入應用到工程建設之中,未來還得繼續推進物聯網、5G技術等的應用。”錢七虎説,只有搭建起一套互聯的感知系統,才能實現感知信息的高速、實時傳輸,實時瞭解和反饋工程建設現狀。有了智慧平台,技術人員方可對收集的海量數據進行綜合分析、處理、模擬,得出決策,從而及時發佈安全預警和處理對策預案。

  錢七虎説,從人工打眼、機械台車施工到如今的數字化掘進,我國工程領域的科技創新經歷了從低到高、從局部到全面的發展歷程,未來還將走向少人化、無人化。

崔愷院士:既有建築要少拆除多利用

“我見到拆房子的事,是要把眼睛瞪圓的。”今年服貿會智慧建造與綠色發展高峯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崔愷接受記者採訪時説,綠色發展是當代中國建築發展的新方向,城市更新也要巧用綠色理念,創建綠色建築新美學。

  日前,《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動計劃(2021-2025年)》對外公佈,為未來五年北京城市更新的路徑指明瞭方向。“這是落實中央推動城市結構調整優化和品質提升的體現。”崔愷説,北京城市更新實踐推進了多年,過去更多是關注文化語境下的古城保護。未來,要實現可持續的城市更新路徑,可以從綠色發展、現代生活等多元化角度考量,允許探索與創新,“既將老建築保護好,也將新建築提升好,不能用一個尺度去衡量一座城市,搞‘一刀切’。”

  具體到綠色發展,崔愷直言,過去建築師在設計中,習慣於用傳統建築美學觀點評判綠色建築,覺得綠色建築不好看,是工程師的美學而非建築師的美學。但此次首鋼園內,工業遺存旁就是輕量化的現代展廳,並不破壞美學。因此,建築師應積極迎接綠色發展的時代要求,創建綠色建築新美學。

  如何創建?崔愷提出,重要的一點是提升對既有建築資源的長效化利用,少拆除、多利用,然後再巧妙地運用輕型化材料對建築進行加固,並創造節能空間,比如通風采光、設置半開放空間。“我們曾做過研究,通過自然通風和採光設計,一年中可以減少大約15天到20天開空調或暖氣的時間。”他表示,如果能將建築業的建造規模降下來,將建造的理性決策機制建立起來,“雙碳”目標的挑戰並沒有那麼嚴峻。


來源 北京日報

記者 趙瑩瑩

流程編輯 吳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78 字。

轉載請註明: 2021服貿會 | 智慧化賦能 中國建造顯實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