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全
為解決當前旅行社遭受疫情重創的現實難題,國家及地方政府對於旅遊業的紓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除暫退旅遊質保金外,還有暫緩繳納員工社保、金融支持等。有業內人士和專家進而建議,應考慮將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政策經驗做法上升為法律,為旅遊業提供更為穩定、可靠、長遠的保障,更好地幫助旅遊業走出困境。(4月26日《法治日報》)
新冠肺炎疫情給國內旅遊業造成重創。儘管去年得益於疫情防控形勢的好轉,國內旅遊業有所恢復,但整個行業仍未止住經營下行的趨勢。從文化和旅遊部發布的數據來看,2021年國內旅遊總人次32.46億,雖然同比增長了12.8%,但也只是恢復到了2019年的54.0%。今年全國不少地方疫情反覆,給整個旅遊市場帶來嚴重影響。
旅遊業產業鏈長,是拉動消費的重要引擎。為緩解旅遊業在疫情期間的經營困難,近三年來政府相繼出台了一系列紓困政策。從實際執行情況看,這些紓困政策尚未達到理想效果。鑑於此,業內人士和專家建議將成熟有效的紓困政策和經驗上升為法律,以法治兜底助力旅遊業渡過疫情經營難關,進而促進旅遊業的長遠穩定發展,此建議值得認真研究和積極探索。
將成熟有效的旅遊紓困政策和經驗固化為法律,並非患上了“法律依賴症”,而是確保紓困政策和經驗能夠更好地服務旅遊業應對疫情和長遠發展的內在要求。現實中,不少乾貨滿滿的紓困政策和經驗在執行中難以落到實處,關鍵在於其執行缺乏法律的強制力保障。沒有法律的剛性約束,相關部門在執行方面就會出現不嚴格執行或者選擇性執行,甚至消極不作為的情況。如果旅遊紓困政策和經驗被固化為法律,就意味着把政策和經驗落實好是相關部門的法定義務。面對法律責任高壓線,相關部門就不會在執行方面心存僥倖。如此將有助於讓紓困政策和經驗充分落實落細,努力實現扶持旅遊業渡過疫情難關的預期效果。
旅遊業應對疫情經營難關,需要宏觀政策的大力支持,需要旅遊業相關市場主體堅定戰勝困難的決心。把紓困政策和經驗上升為法律,有利於讓旅遊業市場主體吃下“定心丸”,堅定戰勝疫情經營困難的信心。
從國外的做法和經驗來看,通過立法手段助力旅遊業紓困已成為標配。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印度尼西亞、日本、希臘、意大利、西班牙、德國等國家先後採取立法的形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旅遊業應對疫情的法律規範,不但有效緩解了疫情期旅遊業的經營困難,也為旅遊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法治基礎。國外立法紓困旅遊業市場主體疫情期經營困難和助力旅遊業長遠發展的經驗,為我們提供了有益借鑑,我們更應在這方面邁出實質性的步伐。
法律不僅是一種規範,也是一種保障。不論是從應對疫情的角度來拯救旅遊業,還是從確保旅遊業未來發展、提升旅遊業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角度來考量,將旅遊業紓困政策和經驗固化為法律,都值得積極探索。相關部門應重視業內人士的有益建議,積極回應關切,適時啓動立法程序,讓我國旅遊業在法治的保障下,早日走出經營困難,贏得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漫畫/陳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