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國慶期間,從天安門廣場沿長安街向東西兩側延伸,立體花壇都是市民遊客集中打卡的地方。國慶花壇總設計師、北京城建園林集團設計院專家工作室負責人藍海浪也已經連續25年參與設計。
“每年的國慶花壇都是一本微縮的園林版歷史冊。”藍海浪説,除了記錄,創新也是他們的追求。他常常從抖音、B站等年輕人聚集的社交平台尋找靈感,“未來的立體花壇會越來越體現年輕化的特點,也將更加關注每個普通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國慶花壇總設計師、北京城建園林集團設計院專家工作室負責人藍海浪。新京報記者 李欣侗 攝
今年花壇設計更趨年輕化、接地氣
新京報:每年的國慶花壇都記錄展示了國家一年以來的重要歷程,今年有哪些重點主題?
藍海浪:沒錯,這是國慶花壇的一個重要特點——體現當年熱點的同時展望美好未來,尤其作為園林人,我們也希望用這種方式來祝福祖國。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而且2022年北京冬奧會也即將到來,花壇設計中重點體現了這些主題。
先從天安門廣場中心大花籃説起,花籃底座設計擺放為一大朵葵花圖案,展現“朵朵葵花向太陽”的寓意。花籃中選擇了向日葵、山丹丹、映山紅、紅梅等花卉來體現紅心向黨、奮勇拼搏的精神。
長安街沿線佈置主題花壇10處,分主題體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好未來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概念。這其中,首次增加了“春夏秋冬”四個花壇,記錄百姓幸福生活的點點滴滴。
位於東單的“創新引領”主題花壇。新京報記者 李欣侗 攝
新京報:今年的花壇設計與往年相比有哪些變化?
藍海浪:國慶花壇正式在長安街上亮相後,北京接連遇到幾次降雨,但很多市民遊客還是冒雨去拍照留念。我們總結,花壇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年輕化的特點,這也是我們未來立體花壇設計的重要方向。
今年最受歡迎的主題花壇是位於東單西北角的“創新引領”。這一主題涵蓋我國航天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空間站、“祝融號”火星車、機械臂等,用鮮花打造了流轉的銀河與星軌。其中“祝融號”還進行了卡通化擬人化處理,十分可愛。此外,還嘗試增加了一些互動性裝置。
目前,國慶花壇的整體呈現可以説是一種最佳的狀態,體量不是很大,但既能涵蓋國家宏觀層面議題,同時也非常接地氣。
新京報:怎樣保證這樣的年輕化設計狀態?
藍海浪:設計要求一年比一年高,難度一年比一年大,今年增加了“春夏秋冬”的概念,那明年又將如何?這是我們每年都會發愁的事情。我們在關注國家大事的同時,也希望從社會力量中獲得靈感和支持。我們每年會邀請專家和高校設計團隊參與意見,我自己也會刷抖音、玩B站,接觸年輕人和新鮮事物,以保證每年的設計都有創新。
位於東單的“高質量發展”主題花壇。新京報記者 李欣侗 攝
從設計到施工落成需要半年時間
新京報:一組立體花壇從設計到最後組裝成型,要多長時間?
藍海浪:要半年左右。有些設計並不是非得限定在一個時間,可能現在我們就得考慮明年的國慶花壇方案。
從有想法到落地,這個過程可以説是很漫長、很複雜的。一個花壇並不是一個設計師做出來的,可能是一個團隊。立體花壇的核心設計團隊一般是8到10個人,但我們整個設計院近200名設計師,都會協助我們做方案上的補充。
新京報:每個花壇都有十分豐富的元素,如何做到多而不亂?
藍海浪:正如你所看到,很多元素是比較散的,需要把它們規整到一起。例如“創新引領”的航空主題,我們用了螺旋圓形元素,將散點聚攏到一起,又有星河的意味。“高質量發展”中,則使用線條元素,向上箭頭和底部橫向動車組,有機形成放射狀,具有力量感,使得構圖設計看起來具有整體性,不會多而亂。
位於東單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題花壇。新京報記者 李欣侗 攝
隨時記錄靈感,25年寫了近40本筆記
新京報:20多年前,你如何接觸到立體花壇設計這樣一個“小眾領域”?
藍海浪:其實更多是愛好。我的老家是廣西南寧,是個有山有水、風景秀麗的地方。我天生喜歡大自然,從小爬山、游泳、上樹,七八歲就開始在家裏養花鳥魚蟲。養花就像對人一樣,想要培養好,需要有情感交流。
1995年,我考入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花卉老師帶我們去天安門廣場實習,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國慶花壇,從此就被深深吸引。1997年,國慶花壇正式成立了設計團隊。
我自己在家也做了一個小花園景觀,一方面是立體花壇的實驗,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做公益性推廣嘗試,給城市提供一種可能性,讓人們在家能擁有一片自然。
新京報:你的辦公桌上有一摞筆記本,這是用來記錄靈感的嗎?
藍海浪:對,我出門習慣背雙肩包,裏面裝着我的工作證、圖紙資料、筆記本。這樣就可以隨時記錄下見聞和靈感,25年裏,我已經寫了將近40本了。有時候從夢裏醒來,就立即做記錄,都是很碎片但靈光一現的時刻。
我還喜歡長跑、滑雪,以及各種球類運動,此次冬奧會主題的花壇設計中,添加了專業運動員、業餘愛好者還有玩滑板的小孩等形象。這是因為我去滑雪時注意到,冰雪運動的普及度越來越高,對花壇進行這樣的設計,能讓市民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身影。
位於東單的“強國有我”主題花壇。新京報記者 李欣侗 攝
堅持國慶立體花壇的鮮花使用率達到95%
新京報:你認為,國慶花壇的設計多年來有怎樣的整體變化?
藍海浪:以天安門廣場的花卉佈置為例,廣場上的花壇佈置始於1984年,經歷了“五餅式” “畫卷式”“花籃式”三個階段。
1986年,天安門廣場上首次擺放立體花壇,被稱為“五餅式”。廣場中心佈置噴泉花壇,在廣場四角佈置四組立體花壇。
2000年開始,天安門廣場上的花壇設計調整為“畫卷式”。廣場東西兩側各佈置一組160米長的大型立體花壇。
2011年至今為“花籃式”,廣場中心佈置“祝福祖國”巨型花籃,兩側綠地在“五一”“十一”期間佈置花柱、花球、花帶。每年大花籃都會被重複利用,形式也沿用到現在。
新京報:你從事國慶立體花壇設計有20餘年,有哪些要求是不變的?
藍海浪:我們一直堅持鮮花花卉使用率基本達到95%,使之可以被真正稱為“立體花壇”,實現這一目標其實並非易事。
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良好的設計團隊。我們是專業做立體花壇的團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比如“創新引領”設計中,我們使用藍色花卉和流轉的圓形,表現星軌運行,而不是其他仿真手段。
此外,科研團隊負責温室花卉培養研發,保證花木在10月1日達到最佳觀賞狀態,還能夠應對北京初秋户外的天氣狀況,並儘量延長鮮花的觀賞期。施工團隊要保證施工進度和花壇裝置的適應能力,在安全的前提下完美體現設計。
新京報記者 馬瑾倩 姚遠 劉婧瑜 攝影記者 李欣侗
編輯 白爽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