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幾千年來,中國都沒有發現澳大利亞,反被歐洲人捷足先登!
引言
三國曹操的《觀滄海》起篇便是:“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可見從古至今,海洋的廣袤與神秘,對人類有不可抗拒的魅力。中國擁有1.8萬千米海岸線,擁有大量海洋資源。從600多年前的鄭和七下西洋開始,國人對於海洋的探索從未停止。
然而,許多人也許會有疑問,就是為什麼亞洲人沒有發現澳大利亞這個島嶼,最後反而被西方國家首先發現的呢?並且澳大利亞明明就在東南亞旁邊,與中國僅一海之隔,尤其是在宋朝、元朝以及明朝政權時,我國的海上力量都極其強大,與沿海各國的海上貿易也非常繁榮。為何中國人幾千年都沒有發現它?
澳大利亞大陸距離中國地理位置近,航海技術又比較發達,為什麼中國卻沒有發現澳大利亞這塊新大陸?這首先,要從澳大利亞的自然環境説起。從整體上看,澳大利亞其實並不適宜人類居住。因為它幾乎70?國土面積都是沙漠和半沙漠特徵,尤其是靠近中國這一面,基本都是熱帶沙漠或者是熱帶草原,自然環境狀況十分的惡劣。
澳大利亞可以稱得上是全球最乾燥的大陸,人類的飲用水全靠自然降水。就算是中國古代內地的漢人,到了這個地方,為了生存下去,開墾荒地種植水稻。但澳大利亞的條件並不適合種植水稻,所以説,在中國古代肯定不排除曾經有中國人航行到了這塊大陸,但是因為不適合人類居住,他們很快就會選擇離開,這也是為什麼在澳大利亞海域近年會發現疑似中國古代船隻的原因。
其次,澳大利亞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是在東南部。以中國古代的航海技術,如果想航行到澳大利亞東南部是極其困難的。因為澳大利亞附近的洋流和暗礁也着實危險重重,船隻稍有不慎就會被帶進太平洋的中心,導致船毀人亡的悲劇。02
再者,雖然中國古代的航海業極其發達,中國的船隻也經常進出馬六甲海峽,航海技術非常先進。不過當時中國古代航海的目的是非常明確的,並不是用來探險,而是溝通已知的國家,從而進行貨物貿易。當時海上的航線已經很成熟,基本上都是沿着海岸線走。並且當時商船的動力主要靠的還是風力和洋流,這正好與澳大利亞的東南部方向相反,從而錯失了發現澳洲的機會,被英國人搶先一步。當然英國人首先移民過去的人們也極其艱苦,在不斷開發之後,慢慢形成了規模化聚居,最終才有瞭如今的澳大利亞。
不過根據最新的研究來看,就基因來説,澳大利亞的原住民多數為巴布亞人以及美拉尼西亞的近親,但也有一部分人的基因成分,是來自於南亞人羣的混血。從這種情況來看,也可以説亞洲人跟澳大利亞還是有一些關係,當然在這期間發生的許多事情,因為自然環境或者其他因素,可以推測有部分東南亞人也漂泊到了澳大利亞。至於東南亞人為何沒有形成大規模的聚居,最終留在這塊土地上,可能主要的原因還是由於氣候不適應,再加上自然條件太過於貧瘠了。03
總而言之,澳大利亞離中國很近,中間也不是隔着很遠的距離,卻由於種種原因陰差陽錯未能發現。然而這一塊南方大陸,最終卻被歐洲人發現,其實也是相當湊巧。
據説,當時麥哲倫船隊已經順利地完成了環球航行,已經證明了地球是圓形的。所以當時的庫克船長選擇了更往南的航線,才最終發現這塊新大陸。再加上當時中國清朝政府採取的是“閉關鎖國”政策,連普通的商船到東南亞都會受到許多限制,就更別提去大洋洲探險了。這雖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但確實也是中國人性格比較保守,缺乏探險精神。
《老子·第六十七章》曾言:“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原意是讚美謙卑奉獻的精神,而中山先生卻背而行之,提出“敢為天下先”的口號。的確,只有敢為天下先,才能開闢新天地,西方人搶先一步發現澳大利亞這塊土地,同時也印證了這句話的道理。
參考資料:
《老子·第六十七章》
《觀滄海》
《列國志:澳大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