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高翥曾作《清明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這首詩歌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繪出了清明祭掃時的悲涼之情,這一意境和“路上行人慾斷魂”有異曲同工之妙。
清明節作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不僅是對“仁義禮智信,温良恭儉讓”的實踐,也是古人對“孝道”的弘揚。
這個寄託哀思、祭掃祖先的節日,有很多值得流傳的文化習俗和禁忌。清明節紀念遠去的親人,老祖宗留下的“四不做”,還有人知道嗎?
第一、禁止嬉笑打鬧
清明節祭掃習俗已經傳承了兩千多年,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僅形成了很多獨特的文化習俗和禮儀,同時,也有一些不容碰觸的禁忌。
無論是國喪還是家祭,都是非常莊嚴、肅穆的場合,因為中國人講究人死為大,如果表現得過於隨意,甚至在祭掃的時候嬉笑打罵,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忌諱。
清明節祭掃祖先的目的,就是為了表達對逝去親人的緬懷之情,此時的情景大多是嚴肅、哀傷、哭泣,這種做法不僅表達出後對祖先的尊重之情,而且也能體現出傳統禮儀文化的精髓。
另外,大多數墳地都是墓碑林立,如果此時出現了笑聲不僅不合時宜,而且也是對祖先和其他逝者的大不敬。
很多前來祭祀自家祖先的人,此時的心情都會非常沉痛,最聽不得的就是嬉笑打鬧的聲音,所以保持安靜不僅是對祖先的敬畏,而且也是一種禮貌體現。
反之一直都在聒噪,不僅會破壞祭掃的氣氛,而且也會打擾其他祭祀祖先的人。一個對祖先有敬畏之心的人,絕對不會做出這種出格的事情。
反之那些大逆不道的不孝者,才會在這種莊嚴的場合嬉笑打鬧,如果是這樣還不如不來祭祀來得好一些。
當然,如果孩子太小偶然犯錯,希望家長也不要過於苛責,或者説盡量不要帶着小孩子去墳地。
第二、禁止食用貢品
清明祭祀祖先的時候,有一個重頭戲就是準備貢品,本着“事死者如生者”的原則,很多人都會準備故去親人生前喜歡吃的食物。
比如,瓜果梨桃等時令水果;各式各樣的小點心、蛋糕;或者是兩瓶好酒、幾盤家鄉菜等等,都可以作為貢品供奉在祖先的墳前。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一個約定俗稱的祭祀風俗,那就是絕對不會吃祭祀祖先的貢品。既然是貢品,就一定是為祖先們準備的。
如果祭祀之後在墳地大快朵頤,很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做法。不僅是對祖先的大不敬,而且也會讓人看笑話。
退一萬步來講,給祖先準備的貢品,目的就是為了能讓他們享用,如果此時祭祀的後人和祖先“搶”着吃,就會被認為是大逆不道。
最關鍵的是一個體面的人,怎麼能幹出這種事情呢?就算是過去各家各户都很窮的時候,都沒有人去做這種丟份的事情,更何況是現在呢。
第三、禁穿顏色鮮豔的衣服
這個禁忌其實也非常好理解,在漢族人的眼中祭祀祖先,本應該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所以只能穿顏色比較單一的白或黑兩種顏色的衣服,因為這樣才符合祭祀習俗的要求。
而在一些比較喜慶和重要的節日時,人們才能穿得五顏六色,以表達內心中的喜悦之情。
很顯然去為祖先祭掃的時候,穿着顏色鮮豔的衣服非常不合適,因為怎麼看都有一種不嚴肅或十分輕佻之感。
既然清明節是懷念故去親人的節日,所以氣氛一定會很壓抑,並且色調多色黑色或灰色,故此穿着過於鮮豔的衣服,肯定和這樣的場合格格不入。
第四、擺放貢品,忌雙不忌單
在清明祭掃的習俗中,貢品永遠是主旋律,很多地方的人在祭祀祖先時,攜帶的貢品數量簡直令人咂舌。
除了各式各樣的水果、菜餚、糕點、酒水之外,條件好的家庭還會準備豬頭、羊頭甚至牛頭,但無論準備多少貢品,在祭祀祖先的人都要記住忌雙不忌單。
説白了就是擺放貢品的時候,一定要遵循三、五、九的單數規律,因為單數代表的是至高無上的尊重,就比如皇帝自稱為九五之尊,從這一點就能瞭解其中的端倪。
結 語
古人曾創造過很多極具特色的民俗節日,但隨着歷史的變遷和歲月的流逝,很多節日和習俗都已經消失了。
清明節之所以能流傳2000多年而經久不衰,原因就在於符合中國人對祖先的崇拜,如今清明節馬上就要到來了,希望大家能記住這些禁忌,以免做出對祖先不敬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