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户端 | 記者 代麗麗 劉平
做福字、繪梅花、扎兔燈……頤和園第十二屆“傲骨幽香”梅花、蠟梅迎春文化展在孩子們稚嫩的笑聲中開展,為遊客送上農曆兔年的第一抹春的祝福。
展覽位於暢觀堂景區,共展出梅花、蠟梅樹樁盆景及其它植物百餘盆、十餘個品種。紅梅、白梅、粉梅似點點繁星,雅緻的花香仿若春天的氣息撲面而至。在梅花盆景之間還穿插展出了古樁盆蠟梅盆景,鵝黃色的蠟梅花帶來暖融融的春意。
據頤和園副園長王樹標介紹,本屆“傲骨幽香”迎春文化展是時隔兩年重新舉辦的線下展,共設兩大展廳。展廳內用清代《竹波軒梅冊》作為佈景主材料,還使用了歷代書法家寫的“梅”字以及歷代梅花名畫作為背景,以映襯梅花、蠟梅的典雅風韻。此外,展出的梅花、蠟梅盆景,配以山石、苔蘚、枯木,呈現“縮地成寸”“日行萬里”的巧妙對比,給人以方寸見天下的磅礴氣度,還有一花識古今的深遠意境。
配合展覽,大年初一至初五,暢觀堂景區西配殿還將開展寓教於樂的青少年科普活動。科普活動分為“妙手梅香”與“瑞兔盈福”兩個系列。其中“妙手梅香”活動,由科普講師帶領孩子們認識梅花、欣賞梅花、詠頌梅花詩詞,孩子們還可參與印製梅花包、繪製梅花筆記等體驗活動。“瑞兔盈福”系列,以DIY手工製作的形式,讓孩子們瞭解生肖文化。國風特色的兔子帽、兔子包與兔子燈……可愛的生肖兔形象讓孩子們愛不釋手。
據介紹,頤和園的梅花與蠟梅盆景都是遵循了北方盆景造型的特點,大部分梅樁樹齡在百年以上。為了這12天的展期,頤和園梅花養護團隊從前一年的春天就開始着手準備,修枝、澆水、施肥、防病蟲害、花期調控等,每一步都算計好時間。
古人稱“梅韻四貴”,分別是貴稀不貴密,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含不貴開。為了契合古代文人賞梅的韻味,展出前的花期調控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這項工作要靠養護技師們的經驗與耐力細細打磨。即使是展覽期間,養護技師依舊會輪番值守,保障土壤水分充足及環境温度適宜,把盆景最好的狀態呈現在遊客面前。
“傲骨幽香”梅花、蠟梅迎春文化展,由頤和園管理處與海淀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是2023年“海之春”新春文化季系列活動之一 。展期一共12天,從1月18日持續至1月29日,讓遊客在濃濃的文化氣息中歡度佳節。
補白:
梅,是中國傳統名花,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唐宋時期,梅花就已成為園林中的重要品種。明清時期,梅花在京城多地已有栽培,乾隆營造清漪園(頤和園前身)時,在萬壽山、玉瀾堂、樂壽堂等處擺放盆栽梅花及蠟梅,並御筆題下“金盆香透老梅根”、“盆梅白玉爭”等詠梅詩句。乾隆御製詩《睇佳榭》中記述了關於乾隆皇帝在暢觀堂所見之景,詩句“梅情依屋暖,柳體怯堤寒”即景生情,寒梅屋暖、冬柳堤寒,證實早在清乾隆時期,頤和園暢觀堂就有了梅花的佈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