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十月▏馮愛霞:蘆葦盪漾沙家浜

蘆葦盪漾沙家浜

文、圖/馮愛霞

歲月變遷,時光荏苒,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胎記。小時候,家中有一本珍藏版的小畫冊《沙家浜》,一看到它就會聯想到浩浩蕩蕩的蘆葦,飄來耳聞能詳的京劇,鮮活的劇中人物也在眼前浮現。於是沙家浜成了我夢中嚮往的地方,想去感悟陽澄湖的浩渺,品味蘆葦的盪漾,尋訪春來茶館的今昔……

紅·十月▏馮愛霞:蘆葦盪漾沙家浜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一次機緣巧合,走進了紅色沙家浜。金秋十月,陽澄湖的臂彎,水域遼闊,碧波如鏡,湖光瀲灩。一片片蘆蕩,層層疊疊,一汪汪碧水,縱橫交錯。煙雨絲簾間,一葉小舟縹緲而至,傳來了“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 槳聲欵乃,風蕩蘆葉,皮黃的高亢、散板的新韻,婉轉唱腔將時光牽引至戰火紛飛、鬥智鬥勇的年代。

紅·十月▏馮愛霞:蘆葦盪漾沙家浜

美麗的常熟,曾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抗戰的遊擊根據地,當年新四軍東進這裏,和常熟人民一起,打擊日偽軍,建立起蘇常抗日遊擊區。後來東進部隊奉命北撤,留在後方醫院的傷病員與當地羣眾一起,堅持同日偽軍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現代京劇《沙家浜》講的就是這一時期的故事。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可謂家喻户曉,唱紅大江南北。主人公郭建光的“朝霞映在陽澄湖上.蘆花放,稻花香,暗柳成行”令人回味無窮;阿慶嫂八面玲瓏,幹練潑辣,巧於周旋,給觀眾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紅·十月▏馮愛霞:蘆葦盪漾沙家浜

沙家浜在人們心中,不但有着可歌可泣的革命鬥爭史,還有着江南古色古香的美麗風情。一幅“蟹肥蘆花開,秋爽沙家浜”的宣傳畫,讓一個靈動水鄉在我們面前延展開來。昔日的抗日戰場,如今已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風景勝地,繼續向人們演繹着紅色經典,展示着水鄉風韻。

這裏不僅有萬頃蘆花飛揚,更有小橋流水人家。亭台樓閣,青石板路,垂柳碧波,水波盪漾,滿目葱籠。革命傳統教育區、紅石民俗文化村、國防教育園、蘆葦水陸迷宮、橫涇影視基地、沙家浜濕地公園、美食商業街等......一個個景點,如一個個珍珠鑲嵌閃耀。

紅·十月▏馮愛霞:蘆葦盪漾沙家浜

走進“沙家浜亭”,亭中豎長碑,正面“沙家浜”三個字,遒勁有力,用葉飛手跡鐫刻而成。其對面,便是“瞻仰廣場”,廣場入口處兩側有兩塊影壁,上書“蘆蕩火種”“魚水情深”;兩旁有18根方形柱雕,象徵當年堅持蘆葦蕩戰鬥的新四軍傷病員,根柱雕塑形態各異,淋漓盡致地表現出新四軍傷病員,泰山壓頂不彎腰的革命精神。

廣場中央矗立着“軍民魚水情”的立體雕塑,主雕的是郭建光、阿慶嫂、新四軍戰士、民抗戰士和羣眾。雕塑後面,是兩組鍛銅浮雕,體現沙家浜軍民並肩戰鬥、魚水情深的主題。此時,前來瞻仰的人士,絡繹不絕,敬獻花圈,有的團體以此為背景,在黨旗面前,莊嚴宣誓,我和夫君與在場的一些黨員,也深受感染,情不自禁地加入其中重温入黨誓言。

紅·十月▏馮愛霞:蘆葦盪漾沙家浜

廣場西側是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一件件文物,一副副照片,彷彿走進了戰火紛飛的歲月,呈現了鮮活的沙家浜抗戰史。當地羣眾以蘆葦帳蔓為掩護,依靠地方黨組織和無數“阿慶嫂”、“沙奶奶”式的沙家浜人,與日軍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譜寫了一曲曲軍民魚水情深的讚歌。

當地還流傳着一塊銀元的故事。可謂一塊銀元,一條生命,一段歷史。

“蘆蕩火種,魚水情深”。當年,新四軍趙健隨軍戰鬥在陽澄湖畔,在一次戰鬥中,身負重傷,與部隊失去了聯繫。奄奄一息之際,被橫涇附近王家母女倆救起,她們冒着生命危險精心護理。趙健傷愈歸隊時,女兒王翠花送他一塊銀元,趙健將其珍藏在胸口的口袋裏。在淮海戰役中,敵人的子彈射向他的胸口,正是這枚銀元的遮擋,子彈オ沒有擊中心臟,趙健再一次保住了生命。解放後,他轉業回到老家,每月匯款給橫涇鄉民政部門,請他們轉交王大媽與翠花。兩年後,收到當地民政部門寄來的回信:“王大媽已病故,翠花也出嫁了,去向不明。”趙健與王大媽、翠花最終沒再見面,成了終身遺憾。趙健臨終前,囑託子女繼續尋找救命恩人。他兒趙以瓊不忘父親遺願,在常熟梅李辦起了瓊宇學校,代父報答常熟父老鄉親的恩情。

紅·十月▏馮愛霞:蘆葦盪漾沙家浜

天高雲淡,風清氣爽,蘆葦將陽澄湖濕地變成了一片綠油油的大海,波浪起伏。走進蘆葦叢中,彷彿置身一片夢幻,縹縹緲緲,光與影、動與靜,婀娜多姿、婉約柔美,令人沉醉不已。微風拂過,碧綠的浪花在湖面上此起彼伏,柔美的蘆葦花,那簇擁搖曳的蘆穗,像一支支飽蘸詩情的妙筆,仰望蒼穹,流淌着神韻,秉性着堅強,彰顯着生命的底色。

漫步在婀娜多姿的“隱湖長廊”,蓮花、岸柳、蘆葦、茶莊、遊船,在湖光水色中若隱若現,眼前的湖光水色,宛如一軸意境悠遠的水墨丹青長卷,碧水浩渺,道河蜿蜒,岸柳成行。

紅·十月▏馮愛霞:蘆葦盪漾沙家浜

“俱飛蛺蝶元相逐,並蒂芙蓉本自雙。”一方荷池,水中亭榭,波光粼粼,綠風和暢。時而有蜻蜓點水款款而落,時而有蝴蝶翩躚起舞。水中荷花、睡蓮競相開放,粉白相間,這便是“雙蓮湖韻”。在雙蓮湖韻中央有一間“雙蓮軒”茶館,據説是當年新四軍的地下聯絡點。有情況異常時,聯絡點的老百姓就向湖中丟茶壺作為暗號,以向蘆葦蕩中的新四軍傳遞信息。

“蘆葦迷宮”坐落在雙蓮湖旁,這縱橫交錯的河港和茂密的蘆葦,把遼闊的水域打造成狹長、幽深、曲折,形成了一個個迷宮。當年的天然的屏障,成為了現代人吐故納新的天然氧吧。

紅·十月▏馮愛霞:蘆葦盪漾沙家浜

乘船行於狹窄的水道中,微風習習,沙沙作響,太陽光在湖水的反射下,七彩成映,偶有尖尖的葦葉船從翠綠的蘆葦叢中劃出,“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船孃緩緩搖動木櫓穿梭其間,猶如魯迅筆下的烏蓬船,載着歡樂去看社戲,時而在蘆葦叢中隱藏,時而在水道上暢行,時而在曲橋中穿過,九曲十八灣中漫行,與水草親近,與魚兒競遊,在葦蕩中迂迴前行,似乎傳奇與夢幻的歷史氣息交融在一起。眼前彷彿看到了偵察員划着小船凝神細聽;新四軍戰士隱身在蘆葦叢中隨時準備出擊。

遊客既可以乘坐竹筏或手搖船在迷宮中穿梭,也可在茂密的蘆葦叢中順着木棧道徒步,其間鳥兒婉啼,葦香撲鼻,野趣橫生。時現白鷺單腳鼎立,悠然自得,潔白如雪的羽、蒼勁華麗的翅,成千上萬棲息於此,成了蘆蕩深處的一道風景。濕地科普、感受自然、追尋野趣,讓遊人沉浸在“撫今追昔,人在畫中游”的夢境。

紅·十月▏馮愛霞:蘆葦盪漾沙家浜

蘆葦劇場上演的大型現代劇《蘆蕩烽火》,將聲、光、電和現場技術結合再現,令人震撼,彷彿回到了烽火連天的時代,一羣英雄兒女們在艱苦的敵後環境下與日軍、偽軍作英勇鬥爭,譜寫了一曲“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的史詩篇章。此時,蘆葦上空響起了《我和我的祖國》讚歌,令人心潮澎湃,感慨萬千......

紅·十月▏馮愛霞:蘆葦盪漾沙家浜

蘆葦深處富人家。從葦盪出來上岸後,就是沙家浜橫涇老街景區。露天戲台上正上演着京劇《沙家浜》,那熟悉的唱腔撲面而來, 遊人們駐足觀看,如痴如醉。

江南、蘆葦 古鎮、老街,歲月的古韻神工,將沙家浜雕琢成一座古樸而幽雅的街市,激盪着紅色的情懷,展現着現代風采。河水穿鎮而過,住民枕河而居,深宅大院、戲台、茶館、酒坊、藥店、客棧,古色古香,街橋相連,粉牆黛瓦,錯落有致,古韻猶存。醬鴨店、打鐵鋪,染布坊等,牆面上的海報,充滿了歷史的氣息,保留着被時光遺留下的烙印。縱使滄海變桑田,那些記憶依然,如同穿越到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江南的市井風情。橫涇老街,還是頗有名氣的影視拍攝基地,《茉莉花開》《金粉世家》等數十部影片,便是在此拍攝完成。

紅·十月▏馮愛霞:蘆葦盪漾沙家浜

江南水鄉的濃郁風韻和紅色元素交融在一起,沙家浜儼然成了一處大舞台,人在街上吟,戲在台上唱,船埠、柳道、河汊,街巷,身旁一個個“阿慶嫂”、“郭建光”、“刁德一”等唱腔呼之即出,遊人在不知不覺間客串起了戲中角色,既是觀眾又似演員。印染的藍印花布藝術品讓人目不暇接,農家樂老闆娘,個個髮辮盤頭,身著印花對襟短衫,腰繫靛藍圍裙,活脱脱一羣精明的阿慶嫂,熱情招呼着天南地北的來客。

拂開隨處可見的蘆葦,踏着青石板路,望着“刁宅大院”,聽着那蟲鳴鳥叫,我們一家四口,也饒有興趣地唱起了“智鬥”。

從文昌閣、刁宅大院、春來茶館、江南小漁村一路走來,聽着熟悉的旋律,品味着江南水鄉昔日紅色傳奇,感受新時代魅力風采。

蘆蕩村,是《沙家浜》故事的重要發生地之一,三面環水,風景秀麗。蘆蕩村有一處老宅是抗戰時期新四軍養傷舊址,當地將舊址翻修,並收集了大量珍貴歷史資料,生動還原出當時的場景。店內的八仙桌、長條凳、青花瓷茶壺,讓人穿越時空。而今,蘆蕩村一幢幢別墅鱗次櫛比,環境清幽,耳畔傳來蘆葦葉的沙沙聲,和白鷺飛鳥的低鳴聲,白牆黛瓦與小橋流水相映成景,盡顯詩意婉約,讓人彷彿置身世外桃源。感嘆那硝煙紛飛的年代,百姓顛肺流離,當下,我們生活在繁華盛世,百姓安居樂業。

紅·十月▏馮愛霞:蘆葦盪漾沙家浜

一道瀑布從假山中流瀉而出,流水潺潺,綠樹掩映下沙家浜紅石村,依水而建。前是寬闊水面,漁翁垂釣,櫓聲咿呀,葦葉青青;後有荷塘、田莊,一派水鄉恬靜。 春來茶館坐落其間,阿慶嫂的“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依在,雖有些陳舊,卻擺放有序,栩栩如生。七星灶的七個眼,如同天上的北斗七星。而那三江水,主要指“長江、黃河、淮河”之水,招待八方來客。“倚窗落座,一邊品茗,一邊欣賞着京劇,閉目愜意,“朝霞映在陽澄湖上,蘆花放,稻穀香,岸柳成行……”

紅·十月▏馮愛霞:蘆葦盪漾沙家浜

站在沙家浜金秋的陽光下,秋風温柔地纏繞着髮絲。搖曳的蘆葦,飄着淡淡的幽香,似遙望着遠方,蘆葉像一把長劍,蘆花成穗狀,佈滿了星星點點的絨毛,柔中帶鋼聖潔輕盈。蘆葦青青,含蓄深沉,藴含着當年戰火雷雷,硝煙滾滾的記憶,激盪着歷史風雲,即使到了秋冬,荻花瑟瑟,也顯得悲壯瀟灑,別有一番風韻。

蘆葦還是一種古老的植物,在我國的文化裏,既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美麗詩句,也有種種神奇的傳説。據説伍子胥當年從楚國到吳國的逃亡途中,飢寒交迫,在一片蘆葦蕩邊遇到一位划船的漁父,漁夫見其面黃飢色,便先去給他找吃的,伍子胥怕漁夫有詐,就躲藏在蘆葦中,等漁父拿了食物歸來,不見伍子胥,就輕輕地呼喚:“蘆中人,蘆中人,快快出來吧。”如此呼喚三遍,伍子胥才欣然出來,在漁父的護送下奔向吳國。在《孝子傳》中,還有孔夫子的弟子閔子騫,他狠毒的後母,在嚴寒的冬天,用蘆花當棉花給他做成棉襖,閔子騫卻以怨報德的故事。

紅·十月▏馮愛霞:蘆葦盪漾沙家浜

蘆葦還渾身皆是寶,花絮可填枕頭,花穗可作笤帚,葦葉可用來包粽子,鮮嫩的根可熬糖、釀酒,老蘆根可入藥。成熟的蘆葦,既可以織蓆打箔,鋪房扎圍,編簍圍欄,還可以編織工藝品等。因蘆葦含有大量纖維,還是造紙的上好原料。蘆花輕盈飄蕩,在往昔的苦難歲月,把它織成蘆花蒲鞋,“保暖鞋”,蘆根,也曾是受困傷病員的“救命藥”。

“綠波不盡塵難染,蘆葦深處浮人家。”遇見與追夢此起彼伏,一根蘆葦是渺小脆弱的,千萬根蘆葦站在一起,如一名名戰士,就布起了強大陣勢,就有了戰鬥的力量,變成了蘆葦的海洋。蘆杆高挺向上,蘆花輕盈飄逸,穿過秋天靜好,用風骨和詩韻,堅守這過去和未來的沙家浜。

紅·十月▏馮愛霞:蘆葦盪漾沙家浜

昔日沙家浜,今日好風光,河港縱橫,綠波搖曳,沙鷗翔集,蘆葦盪漾,如詩如畫。正如作家賈平凹所説:“遊了一次沙家浜,再也忘不了江南的這個古鎮,記住了這片可能是中國最乾淨的水和水中浩浩蕩蕩的蘆葦”。

紅·十月▏馮愛霞:蘆葦盪漾沙家浜

馮愛霞,筆名小雨,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協會員、日照市(桐鄉市)作協會員、齊魯晚報青未了副刊簽約作家等。徵文獲一、二屆青未了散文獎、青未了金融散文一、二等獎、中國(日照)散文季劉勰散文獎、全國酈道元山水文學大賽獎、齊魯壹點清泉計劃獎、黃海散文雙年選一等獎等數十次獎項。作品在數字《人民日報》、《山東青年》《青年文學家》《西部散文選刊》《浙江工人日報》《山東工人報》《北京日報》《中國紡織報》等國家、省市級報刊雜誌及媒體發表,有系列獲獎作品入編《中國當代優秀作家散文選》《膠東散文十二家》等。

壹點號天街小雨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680 字。

轉載請註明: 紅·十月▏馮愛霞:蘆葦盪漾沙家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