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文學亟須理論“入場”

近年來,以網絡文學為代表的新媒體文學作品不斷湧現,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呈現出蓬勃發展的生動景象。對比而言,文學理論界、批評界對新媒體文學的關注和研究則略顯不足。有學者認為,理論界在加強理論建構的同時,要積極介入新媒體文學現場,增強理論批評的現場性、有效性,對新媒體文學進行全方位、深入系統的研究,充分發揮文學批評對新媒體文學創作的推動作用。

豐富文學樣態

一般而言,新媒體文學主要指藉助數字化技術傳媒,如網絡、手機等創作和傳播的文學,是讀者全方位參與文學生產的一種文學形態。新媒體極大地提高了文學生產力,擴大了文學的影響力。當前,基於網絡、數字技術、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的新媒體寫作,正引發文學生態的變化,成為不可忽視的文學現象。

新媒體文學亟須理論“入場”

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温奉橋告訴記者,新媒體文學是信息技術與文學有機融合的產物,是信息時代一種新的文學形態。新媒體文學將在很大程度上改寫傳統的文學生態和文壇生態。新媒體文學是文學媒介的一次革命性變革,即時性、交互性、超文本性是其主要特點。除此之外,新媒體文學還在一定意義上重構了文學的寫作、傳播和閲讀方式,以及文學的審美樣態,帶來了審美意識、審美趣味乃至審美價值的轉型。

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茂增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首先,新媒體寫作打破了作家的“特權”地位。新媒體賦予所有人以寫作的可能,任何一個有表達慾望的人,都可以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自己的“作品”。其次,新媒體寫作改變了文學作品的外在形態和內在構造。新媒體時代,文學與其他藝術類型的界限被打通,一種融合了既有藝術形式(如繪畫、攝影、音樂、電影、動漫等)的嶄新藝術形式正在形成。我們已經很難説這種新媒體作品是“文學”作品,因為文字在其中並不居於主導地位。再次,新媒體文學創造了一種新穎的閲讀模式。新媒體文學的即時互動功能,使文學閲讀變成了巴赫金所説的“眾聲喧譁”:眾多讀者不僅可以同時閲讀同一部作品,還可以無障礙地進行對話、切磋、交鋒、論戰。這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文學作品的內涵,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哈貝馬斯所謂“交互理性”的生成。

新媒體文學對傳統紙媒文學產生了衝擊。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麗軍認為,21世紀以來,在全球範圍內,紙媒文學、傳統媒體乃至傳統性的學術刊物都處於萎縮狀態。這主要體現為新媒體出現後,文學的創作、傳播和接受方式發生了變化。新媒體文學是一種“加速度”、多介質、視頻化的新文學發展樣態。

在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房偉看來,新媒介的發展使文學的娛樂性、想象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釋放,使中國文學逐步擺脱了來自西方文學的“影響焦慮”。

研究相對滯後

與如火如荼的新媒體創作相比,文藝理論、文學批評對新媒體文學的關注稍顯薄弱,對新媒體文學的研究相對滯後且邊緣化。

在温奉橋看來,首先,新媒體的讀者羣主要是熟悉現代信息技術的年輕讀者和大眾讀者,專業讀者相對較少。雖然新媒體文學與傳統文學並不是對立博弈關係,但就目前看,二者的讀者羣相對固定。其次,對新媒體文學的研究、關注不夠,與目前的文學批評生態有關,更與傳統文學理念有關。有人認為,新媒體文學與真正的文學是不同的。最後,客觀而言,新媒體文學存在商業化、類型化、碎片化問題,在思想性和審美藝術性方面,與傳統文學存在較為明顯的差距。

張麗軍曾在研究中提出“新智媒時代”“新智媒文藝”觀點。他認為,新智媒不僅是生產工具,更帶來了生產關係的改變,我們應積極探尋“新智媒”、人工智能、大數據給文學藝術、文藝理論帶來的新變化。

李茂增告訴記者,很多人認為,新媒體文學是一種低俗化、娛樂化、碎片化、快餐化的文學,與高雅、精緻、深刻的經典文學作品不可同日而語。在他看來,這是一種偏見,因為雅俗共生從來就是文學的常態,在任何一個時代,經典的出現都是以大量通俗作品的存在為前提,假以時日,新媒體文學也會生產出自己的經典。新媒體文學是一種新的文學樣態,打破了傳統的文學觀念、標準、慣例、方法和體制。因此,要積極探索創新文學標準和相關理論,對新媒體文學作出體現時代風貌的闡釋。

深化理論探討

文學評論要介入文學現場,直面社會變革下的文學環境、業態、格局和傳播方式的深刻變化。温奉橋提出,新媒體文學研究,要從表態式、印象式研究轉向真正的學理性研究;高度重視新媒體文學所帶來的審美方式轉型;從語言、創作理念、文學形態到審美機制、審美體驗等不同層面,進行全方位、深入系統的研究。

在張麗軍看來,我們要充分認識新智媒帶來的“加速社會”及新智媒藝術,在此層面思考新媒體文學的生產機制;從歷史、科技、人文、審美等不同維度,為新時代人類詩意棲居、健康自由的生命舒展提供精神食糧。

李茂增提出,一方面,新媒體文學具有事件性、協商性等特點,要根據其特徵加強相關理論研究。另一方面,要破除對新媒體文學的偏見,認識到新媒體文學已成為當下文學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媒體寫作每時每刻都在生產海量作品,從這個意義上説,它比傳統文學更具活力,更接近社會現實,擁有更強的社會影響力。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張傑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資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48 字。

轉載請註明: 新媒體文學亟須理論“入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