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行遊|羅學婭:霜降楓葉紅滿天

由 申屠仲舒 發佈於 休閒

作者/羅學婭

我愛秋天,對深秋紅葉情有獨鍾,每到霜降節氣,都會到近郊觀賞紅葉。郊區的樹林,無拘無束,盡情潑灑顏料色塊,濃墨重彩地描繪詩意晚秋,其間,那一團團或大或小的紅色,格外令我陶醉。哪怕是看見一株楓樹,也會駐足觀望許久,看紅葉飄落,感悟“落葉知秋”。

但真正被紅葉震撼的是在光霧山。那天,我隨旅行團去了川陝交界的四川巴中市米倉山南麓的光霧山。那裏是“中國紅葉之鄉”,面積830平方公里,就有580平方公里紅葉景觀區,主要分佈在桃園、大壩、十八月潭三個大景區。我們團隊選擇的桃園景區。

觀光車在斗折蛇行的林間公路上穿行,一幅幅紅黃藍綠的立體油畫,延綿數里,就像美麗的風光大片播放在車窗外。我這個生長在深山煤礦、看慣了山景樹色的人,也驚歎不已。

我們在碑溝口下了車,山風夾雜着晨霧初散的草木氣息撲面而來,頓覺置身於五彩斑斕的羣山環抱。前行數百米,進入米倉古道,這是中原到巴蜀的要道,漢代遺留的棧道、橋墩孔清晰可見。到了南天門,山勢豁然洞開,坡下焦家河、寒溪河二水交匯成兩河口,一座石拱橋橫跨兩岸,橋頭石碑誌銘:“不是寒溪一夜漲 哪來漢家四百年”。原來,這裏就是截賢驛,蕭何月下追韓信、張魯屯兵漢王台、諸葛亮秣馬厲兵牟陽城,曾在這裏演繹。

導遊指着遠處的幾道殘牆,説那就是“望紅台”。當年,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山民,常常站在這裏,盼望紅軍歸來。紅四軍1935年由此北上抗日,留下巴山游擊隊,他們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與數倍的敵人頑強鬥爭5年餘,直到最後壯烈犧牲。他們的鮮血,染紅了巴山楓葉。

過了吊橋,山勢漸高,石梯愈加濕滑陡峭,每上一梯,都要手扶欄杆吃力攀登。旅途中,我們過櫻桃谷、七女峯,經萬佛朝聖、太極天坑,登燕岩石林、金墩劍峯,最後在三道關結束行程,歷時4個多小時,登上了紅雲繚繞的山頂。

隊友們歡呼雀躍,感嘆:好一句“霜葉紅於二月花”,躍入眼簾的,整個兒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彤彤世界呀!

鋪天蓋地的紅葉,從山頂一瀉千里,以紅色為主調的赤橙黃綠青藍紫,應有盡有。山頂,是深紅、紫紅、硃紅、粉紅和金紅;到了山腰,是金黃、橘黃、橙黃、鵝黃和淡黃;山底如在天邊,五顏六色都淺淡了些。細看葉片,形如鵝掌、羽毛、小船、豆瓣、針尖,片片浪漫迷人。

雖是正午,太陽沒有出來,漫山紅葉襯映天空,雲朵也泛着紅光。一陣秋風吹來,葉落如雪,鋪開一張“亞洲最長紅地毯”,蔚為壯觀,一點兒不亞於加拿大的魁北克楓葉大道。

我們邁步踩上紅地毯,突然有了莊嚴的儀式感,這是一場隆重的秋冬季的交接儀式,令我一輩子都無法忘記。

【“浣花溪”文學欄目徵稿啓事】

歡迎投來散文(含遊記)、小小説等純文學作品,詩歌因系編輯部自行組稿,不在徵稿範圍內。字數原則上不超過1500字,標題註明“散文”或“遊記”或“小小説”。作品須為原創首發、獨家向“浣花溪”專欄投稿,禁止抄襲、一稿多投,更禁止將已公開發表的作品投過來。作者可以將自我簡介、照片附加在稿件中。郵件中不要用附件,直接將文字發過來即可。部分作品會被華西都市報《寬窄巷》副刊選用。作者信息包括銀行卡户名、開户行及網點準確信息(不能錯一個字、多一個字、少一個字)、卡號、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投稿信箱:huaxifukan@qq.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