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澳大利亞一座島上,曾生活着一個神秘民族,後來為何全消失了

由 藍樹芬 發佈於 休閒

在澳大利亞大陸的東南面,有一座巨大的心形島,這裏有全球最潔淨的空氣、最旖旎壯麗的島嶼風光、最新鮮的海味、最憨態可掬的動物、以及最純樸温馨的民俗風情,這就是被稱為世外仙島和世界淨土的塔斯馬尼亞。

這座島嶼在1642年就被發現。而一同被發現的,還有這座島嶼上的原住居民——塔斯馬尼亞人。這些人廣泛分佈於面積約67800平方公里的島嶼上,是這塊土地上的真正主人。

不過在1876年,當最後一位塔斯馬尼亞人楚格尼尼去世後,塔斯馬尼亞族人就永久地從地球上消失了,至今已過去整整144年。

(塔斯馬尼亞人)

那麼,塔斯馬尼亞人是一個怎樣的神秘民族?他們又為什麼會消失不見了呢?

塔斯馬尼亞人生活在這個地區已有很長的歷史。他們祖先是在最後一次冰河時期,從東南亞陸地遷徙來到澳洲的。那時的海平面比現在低好幾十米,整個澳洲大陸和菲律賓還是一個整體,和印度尼西亞也只是隔着一條不寬的水域。這些塔斯馬尼亞人的祖先可以藉着這些水域,乘坐簡單的渡河工具,漂流而來。

直到冰期過去後,由於海平面的抬升,澳洲大陸才逐漸從其他島嶼中分離出來,塔斯馬尼亞人也開始了他們與世隔絕的生活。

所以,塔斯馬尼亞人實際上和澳洲土著同出一源,是世界上最早的澳大利亞人的後裔。不過,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塔斯馬尼亞人保留下來了很多原汁原味的風俗和生活習慣,相對於其他澳洲原住居民來説,塔斯馬尼亞人的血統和文化還要更為純粹。

由於塔斯馬尼亞島緯度較高,氣候相對寒冷。因此,塔斯馬尼亞人身材普遍不高,肢體較細,皮膚呈墨色或深棕色,頭髮濃密,呈螺旋狀捲曲,眉骨較高,面部扁平,鼻子大而短,牙齒較大。

在經過漫長的繁衍生息後,塔斯馬尼亞人依然還保留着原始的採集和漁獵生活。他們雖然掌握了鑽木取火的技巧,但缺乏製造生產工具的能力,只會打磨一些簡單的石器,更不會製造和使用金屬弓箭,也不會紡織和製作陶器。

塔斯馬尼亞人狩獵和捕魚時,採用的依然是原始的木矛和木魚叉,或者現場製作石刀、石斧,用完後就遺棄了,便於他們隨處遷徙。

(羣居的塔斯馬尼亞人)

塔斯馬尼亞人居住的房屋呈圓柱形,大多位於海岸線附近或湖區周圍。這種棚屋多用茅草和樹皮建造,將堅韌的樹枝插入地下作為支撐,四周遮擋得嚴嚴實實,便於抵禦寒冷。整個棚屋只開一道門,可容納大約15個人居住。

到了寒冷的冬季,塔斯馬尼亞人會就地取材,用獸皮或鳥類羽毛鋪在棚屋內禦寒。一般來説,一個塔斯馬尼亞人的村莊,會有3至5個類似的棚屋。

塔斯馬尼亞人的食物來源主要是動物和海產品。但他們大約從3000年前,就已經不再吃魚了。這些人也會偶爾採集島上的果子和植物,特別是在氣候相對温暖的季節,塔斯馬尼亞人會獲取到豐富的水果。

塔斯馬尼亞人就在這世外桃源般祥和寧靜的地方,日復一日的生活着,他們不懂得現代文明,也不知道什麼是陰謀、蹂躪、仇殺和戰爭,他們似乎和整個世界割裂了,直到白人的到來。

19世紀初葉,英國人開始來到這個島上建立殖民地。塔斯馬尼亞人原始悠閒的生活就一去不復返了。

(楚格尼尼)

1803年,當英國白人登陸時,善良無知的塔斯馬尼亞人,還用他們原始而熱烈的舞蹈,歡迎這羣遠道而來的客人。雖然他們聽不懂這些白人嘴裏嘀咕的是什麼,也不知道他們為何會來到這裏。

不過,英國人回饋這些土著人的,卻是血腥而殘忍的刀與劍、血與火。短短几個月後,白人為了強佔塔斯馬尼亞人的家園,掠奪這座島上豐富的資源,就和塔斯馬尼亞人爆發了激烈的衝突。

塔斯馬尼亞人手中原始落後的木質長矛,根本不是手持熱兵器白人的對手,很多人倒下了,另外的人又義無反顧地衝上去。英國人大規模屠殺島上的年輕男子,姦殺土著婦女,驅趕這些手無寸鐵的人,迫使他們離開了世世代代居住的地區,躲進森林。

令人髮指的是,這些白人還將獵殺塔斯馬尼亞人作為一種樂趣。他們紛紛牽上獵狗,挎着獵槍,在森林中到處尋找四散而逃的塔斯馬尼亞人,比賽誰殺的人多。

血腥的屠殺一直持續到了1828年。澳洲總督亞瑟下令專門組建了一支部隊,四處捕殺塔斯馬尼亞人。

這支隊伍包括警察、軍人甚至罪犯,他們掌握着土著居民的生殺大權,一見到這些人,士兵們就可以毫無理由地開槍。更加讓人震驚的是,英國人為了儘快將塔斯馬尼亞人屠殺殆盡,竟然由政府出台了懸賞捕捉土著人的政策:活口成人5英鎊,孩童2 英鎊,讓捕殺塔斯馬尼亞人成為了一門生意。

19世紀30年代,英國人的暴行引起了國際輿論的強烈譴責。他們才不得不暫停屠殺行動,假惺惺地坐下來和塔斯馬尼亞人“和解”。其真實意圖,不過是誘使這些土著人移居到另外的島上,便於他們肆無忌憚地掠奪資源。

這進一步加劇了塔斯馬尼亞人滅絕的速度。他們不願待在陌生的地方,十分懷念當初與世隔絕的和平生活,懷念在叢林中追逐野獸的情景。失去生活樂趣的塔斯馬尼亞人從此大批死去,直到最後一個名叫楚格尼尼的塔斯馬尼亞人去世。

(參考資料:《塔斯馬尼亞人》《澳洲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