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哪個年代,無論做什麼生意,無論什麼行業,都有支撐生意的“絕技”。也就是我們常説的“絕活”,或者“絕招”。特別是對於那些靠手藝吃飯的人來説,這些“絕技”往往是秘而不宣的。有的生意人家族,行業的“絕技”甚至從不外傳,或者傳男不傳女,讓其衍生出一些神秘色彩。
在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嶠山鎮道溝村,有一位民間傳統手藝人,他叫魏兆忠,今年已經72歲了。魏大爺做了50多年的“老虎”生意,至今還在堅持着做“老虎”,這個“老虎”不是真老虎,而是用泥巴做出來的一種兒童玩具。魏大爺説,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做的“老虎”可是“高級玩具”,生意火爆的時候,他全家5個兄弟一起上陣製作“老虎”,一天能賣出1000多個呢。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老虎”,有多高級?一天能賣出1000多個?原來,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經濟建設剛剛起步,科技還不發達,不像今天這樣,互聯網、電視、手機、電子玩具、電子遊戲這麼普及,當時還有很多村莊沒有通電,更不用説電視、電燈了。在那樣的年代裏,有一種不用電、不用油,外觀好看,還能發出聲音的玩具,你就能想象到,受歡迎的程度。
魏大爺做得“老虎”就是這樣一種“高級玩具”。這個用泥巴做成的“老虎”,樣子憨態可掬,玩的時候,一隻手把頭,另一隻手把尾,雙手一推一拉,就會發出“嗚、嗚、嗚、嗚”的叫聲,非常吸引人。魏大爺介紹説,這個老虎一般是在正月裏的廟會上賣,每年冬天三四個月做的五 六千隻 “老虎”,在來年正月裏,半個多月的時間就會銷售一空。
這種“老虎”,民間傳統叫法是“泥叫虎”,魏大爺説,其歷史有200多年了,在山東省濰坊市高密一帶非常流行,魏大爺的手藝,是他的父親從高密一個民間藝人那裏學來的。以前,魏大爺家裏人口眾多,兄弟5個,他的父親為了養家餬口,就挑着擔子走街串巷的賣點針頭線腦的,捎帶着賣個泥哨子,換點錢貼補家用。
當時,在莒縣沒有做“泥叫虎”的,魏大爺的父親就步行二三百里地,到高密去批發“泥叫虎”到莒縣賣。因為時間長了,魏大爺的父親感動了高密的手藝人,那個手藝人就把這個“傳內不傳外”的手藝教給他父親,從此,魏大爺一家就靠着這個手藝,過上了好日子。
可能有的人會説,不就是個泥老虎嗎?我也會做,這有啥難的?有道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如果這個“泥叫虎”非常簡單,人人會做的話,那就不叫“手藝”了。這個“泥叫虎”難就難在“叫”字上,做泥老虎可能一學就會,但是能做出會“叫”的老虎,那就難了。
魏大爺説,這個“泥叫虎”不用電、不用油,也不用金屬,更不用塑料,製作材料就是用地裏的泥土,加上狗皮、蘆葦杆和小紙片。最難的地方就是做會叫的哨子,這個哨子是用蘆葦杆和小紙片做成,一個哨子長約5公分,兩頭用刀切成45度角,再劃上一個小口子,夾上一塊小紙片,就做成了。製作過程看似簡單,實則難度很大,一般人學不會。
因為這有製作“哨子”的“絕技”,魏大爺家做的“泥叫虎”非常暢銷,他們做的老虎叫聲大、耐玩,不掉色,曾經成為當地兒童玩具的暢銷貨。可是,幾十年過去了,這個曾經非常火爆的“高級玩具”,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玩了,因為玩具市場已迎來百花齊放的時代,加上互聯網的普及,短視頻的火爆,電子玩具、塑料玩具、金屬玩具太多了,這種土的掉渣,“老掉牙”的泥玩具,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了。
“泥叫虎”風光不再,魏大爺的兄弟們都早已放棄這個手藝,但是他還一直堅持着這個手藝,每年都會做上千兒八百個。他説過去做“泥叫虎”是為了生活,現在是為了玩樂。自己做了幾十年了,有感情了,也喜歡做,感覺就和玩似的,比曬牆根要強。
魏大爺做“老虎”在當地很有名氣,在村裏,只要説那個做“老虎”的大爺,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知道。7年前,魏大爺做的“泥塑彩繪”還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他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魏大爺説,為了傳承這項傳統文化,過去秘而不宣“絕技”,現在誰想學他都免費教,直到學會為止。曾有不少小青年想學這個手藝,但是最後都沒有堅持下來。一是因為不掙錢,二是因為耐不住性子,做這個手藝,沒有耐心是不行的。
(圖文/明之)【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或者想分享您的故事,敬請關注《新圖視野》,並提供採訪拍攝線索。打開平凡視界,感受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