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路街區復興計劃拉開序幕
頤和路11—1片區公共空間節點效果圖。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供圖
7月17日,寧海中學對面一排臨街門面打上了“已搬遷”字樣。背後的一幢幢民國建築裏,居民們也在搬家。“我們也要走了,這幾天在收拾東西。”住在一幢老式二層房子裏的王阿姨告訴記者。
6月下旬,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公佈了《南京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復興計劃》,徵詢公眾意見。居民搬遷的啓動,拉開了街區復興計劃的序幕。
王阿姨家所在的寧海路沿街片區位於寧海路西側,北至寧海路小廣場,南至北京西路,目前片區僅有街道設置的將軍館、海洋館向社會開放。該片區被劃為11-1片區,並於近期公示了城市設計草案。寧海路中學對面,除了已開放的將軍館,臨街大多為老舊門面房。在綠樹掩映中,門面背後的民國老建築若隱若現。
將軍館隔壁的一座院落,牆壁上印着“徵”字樣。這裏除了一幢老建築,更多的是後加蓋的瓦房或平房。一位住户告訴記者,這裏環境侷促,設施落後,他們很希望能搬遷改善居住環境。而在街區復興計劃裏,包括這裏和寧海路44號院落、寧海路46號院落、寧海路48號院落等7個院落,未來都將成為藝術創意空間。
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名城處處長王昭昭表示,過去頤和路的保護,主要關注建築本身,街區雖然聲名遠播,但人們來此只能隔牆遠觀拍拍照,不能進入建築觸摸歷史,導致頤和路街區“養在深閨人未識”。頤和路公館區是我市《國民旅遊休閒綱要(2013-2020年)》提出的建設“頤和路民國風情休閒旅遊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城市的發展,為推進街區的綜合保護利用,活化歷史資源,促進街區良性發展,故編制了復興計劃,“新一輪復興計劃,更關注建築與人的互動”。
復興計劃中,在原擬定的79處開放院落基礎上,又增加開放38處,達到117處,佔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開放面積的39%。“在編制規劃時,有多位專家提出參照上海石庫門、天津第五大道等的做法,拆除院牆、打開院落,做成一個熱鬧的街區。我們不同意。”王昭昭告訴記者,頤和路是南京近現代歷史的文化窗口,其在誕生之初就不是鬧市。一幢建築一個院落,院落文化才是街區最大的文化。復興就要保留南京的氣質,堅持南京的特色。因此,在最終方案中,採取了有限開放的原則。當然,開放也不是讓遊客對着空房子轉一圈就走,而是要挖掘展示街區國際風範,進行產業賦能。
王昭昭舉例説,寧海路11-1片區將會對歷史建築進行修繕,拆除加蓋的磚瓦房,恢復院落。對每一幢的圍牆做嚴格設計,並適度在圍牆上開門,以形成連續的參觀慢行線路。沿街後期加蓋的門面房,改造後引入文創為主的工坊、零售、精品餐飲、藝術畫廊等功能。
除11-1片區,大方巷橋以南至西橋、江蘇路的13-1片區和外圍W-1片區有望成為年內最先啓動復興的區域。記者看到,這裏多數已完成徵收,被綠色圍擋遮蓋。在此之前,片區為相對封閉單位,沿街雜亂,品質不高。8路車底站搬遷後,大片空地成為停車場。在復興計劃中,江蘇路20號原市排水管理處將改造為遊客服務中心,地下的公館區水處理構築物在考古後將進行展示。南京化學廠舊址,通過拆除臨街門面,形成互動的文創載體,門前空地改造為城市廣場。
王昭昭表示,頤和路復興計劃以“百年頤和、萬國風華”為目標,建設風情休閒旅遊區、藝術風尚街區、品質人文社區和南京國際交往中心。它將以院落空間再生和產業創新為主導,既有開放區,又有居住區,形成呼應。寧海路11-1片區和江蘇路13-1片區年內將陸續啓動改造,明年圍擋打開後,市民與遊客可近距離感受歷史街區的嶄新風采。
南報融媒體記者 何鋼
來源: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