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大山結緣的法國洞穴探險家

與中國大山結緣的法國洞穴探險家

  在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雙河洞景區,讓·波塔西準備去探洞。新華社記者吳思 攝

  新華社貴陽7月17日電(記者吳思)“在中國,我感觸最深的是,每一次探洞都能有不一樣的發現。”在過去近34年裏,法國著名洞穴探險家讓·波塔西幾乎每年都會來中國進行洞穴科考。

  1986年,受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邀請,波塔西和5位法國洞穴愛好者來到中國西南部大山深處的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開啓了在中國的探洞之旅。

  “當時從北京到貴陽要坐三天三夜的火車,而從貴陽到織金沒人能確定要走多久,因為路況根本無法預測。”波塔西回憶。

  這些年,波塔西見證了貴州交通條件的改善和洞穴科考的發展。從貴陽開車去織金,現在只需要1個多小時。“貴州的交通條件改善了很多,洞穴裏的秘密也還在‘生長’”。他説。

與中國大山結緣的法國洞穴探險家

  在山王洞探洞結束後,讓·波塔西在遠處觀察洞穴入口。新華社記者吳思 攝

  中國喀斯特地貌面積大,有着難以計數的地下河和岩溶洞穴,貴州則是中國喀斯特地貌發育的典型區域之一,洞穴資源非常豐富。

  記者聯繫上波塔西時,他正在遵義市綏陽縣雙河洞景區準備探洞。雙河洞是中外洞穴專家聯合科考30餘年發現的“中國第一長洞”,也是世界最長的白雲岩洞穴和最大的天青石洞穴,被譽為“喀斯特天然洞穴博物館”。

  源於對洞穴探險的熱愛,2001年,波塔西來到了這個黔北山區小縣城。他説,深深吸引他的,不僅僅是洞穴能滿足他對未知的渴望,更是村民的熱情。

  “無論在哪裏探洞,老百姓都會熱情地邀請我們去家裏坐,或者吃頓飯,這讓我們心裏很舒服。”如今,當地人親切地稱呼他為“老讓”。

與中國大山結緣的法國洞穴探險家

  讓·波塔西在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雙河洞景區的旱洞——山王洞探洞。新華社記者吳思 攝

  為了更好地推動洞穴科考,波塔西和中外洞穴專家一起,在雙河洞開展聯合科考近20次,每次都有新發現。

  “通過聯合科考,洞穴資源得到了更有效地發掘和利用,同時新發現也為洞穴地質和生物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極有價值的資料。”貴州省山地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貴州省洞穴協會理事長李坡説。

  波塔西介紹,雙河洞結構複雜,水洞、旱洞並存,目前探測長度已刷新至280千米,深度達665米,已發現72個洞口,3條地下河。洞裏還發現了大量大熊貓化石、劍齒象化石和疑似劍齒虎化石等。

  談到探測之後洞穴的保護和開發,波塔西表示,他很高興看到通過發展旅遊業,中國的洞穴資源帶動了地方發展,造福一方百姓。目前,他正在幫助當地開發溶洞探險旅遊,讓更多人瞭解地質知識,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

與中國大山結緣的法國洞穴探險家

  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雙河洞景區內的溶洞。雙河洞景區供圖

  採訪中,波塔西帶記者探訪了雙河洞景區的旱洞——山王洞。腳蹬一雙解放鞋,穿一身深色衣服,背個小布包,這位法國洞穴探險家在溶洞中行走自如。他已經逐漸融入了當地的生活,並與中國的大山結下了很深的緣分。

  波塔西説,中國這些年變化很大,尤其是貴州這樣的貧困地區,“藉助豐富的洞穴資源,貴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內外洞穴愛好者,我希望自己能繼續為貴州的洞穴科考做一份貢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43 字。

轉載請註明: 與中國大山結緣的法國洞穴探險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