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科技館首迎週末客流 數千人共同品味華夏建築史

中國建築科技館首迎週末客流 數千人共同品味華夏建築史

昨日,中國建築科技館接待觀眾4227人次,迎來了第一個參觀高峯。圖為應縣木塔模型。

中國建築科技館首迎週末客流 數千人共同品味華夏建築史

觀眾參觀半坡遺址房屋模型

中國建築科技館首迎週末客流 數千人共同品味華夏建築史

古代木質建築模型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

中國7000年前的建築長什麼樣?梁思成發現的中國最早木結構建築在哪裏?曾登上央視《國家寶藏》的“樣式雷”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設計?在這裏都可以找到答案。

8月19日,武漢光谷再添新地標——外形酷似一顆正在發芽的“種子”的中國建築科技館在漢開館。這是中國首家以建築科技為主題的展館,館內設有古代建築、荊楚建築、現代建築、未來建築等多個展廳。一部中國7000年建築史,讓觀眾驚歎!

7000年前的河姆渡房屋上住人下養畜

用木柱架起高出地面的房子,下層用來養動物、堆放雜物,上層用來住人。這樣的建築構造,早在幾千年前祖先們就想到了,並且做到了!

中國建築科技館古代展廳展示的最早建築,是位於浙江寧波餘姚7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河姆渡房屋的模型,不少小觀眾圍在四周細細觀看。

館方負責人白棟告訴記者,河姆渡的房屋屬於幹欄式建築,由一排排的樁木作支架,樁木的上面架有大梁和小梁來承托地板。這種房屋能夠非常好地適應中國南方潮濕的氣候,上層用來住人,可以防潮防野獸,下層可以養一些家畜,一屋多用。

河姆渡房屋讓考古學者和建築學者更為驚喜的是,“在垂直相交的接點處發現了榫卯技術,把中國出現榫卯木作工藝的時間,從金屬時代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

白棟説,中國建築科技館的每個展廳展示內容都有自己的特點。古代展廳展示的建築元素,一木一瓦一雕無不體現着古人對美與趣味、對人與自然和諧的極致追求。

梁思成找到的“中國建築第一瑰寶”

上個世紀,日本學者曾嘲諷地給中國古代建築下了一條定論:中國已沒有唐代時期的木構建築,要看中國唐代木構建築,就去日本的奈良、京都吧。1937年,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打破了這一“斷言”,在山西五台山發現了佛光寺。

中國建築科技館古代展廳展示了佛光寺的建築模型。佛光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隋唐時已是五台名剎。佛光寺之名遠揚千里之外,在於它重建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主殿東大殿。

梁思成最早是從一張圖片上認識佛光寺的,那是法國漢學家伯希和拍攝的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畫。壁畫是一幅唐朝人繪製的完整清晰的五台山寺院圖,其中有“大佛光之寺”。此後,梁思成和林徽因就開始了堅持不懈和艱辛異常的尋找。

1937年6月,夫婦倆僱了馬車和毛驢,風塵僕僕來到五台山。輾轉訪問一些寺廟後,他們終於來到佛光寺,拭去千年塵封,在大殿木樑找到唐代墨書!梁思成激動地稱其為“中國建築第一瑰寶”。

有觀眾站在佛光寺文殊殿模型前感嘆:“這麼大跨度的建築,居然只用了4根立柱,這是怎麼做到的?真的是太牛了!”

文殊殿位於寺內前院北側,是唐宋遼金時期僅存的一座懸山頂建築實例,它的跨度為31.56米,是我國古代殿宇單體的跨度之最。內部之所以有如此大的空間,是因為使用了減柱法,本應該至少需要12根柱子才能支撐起房屋,它卻只用了4根。

4根立柱如何支撐起一座殿宇的主體結構?中國建築科技館副館長尤玉宇告訴記者,為了彌補承載力的不足,文殊殿使用了非常粗長的木材,並且兩端以斜木相撐,構成了類似於今天的“人字陀架”的結構,在當時的同類建築中十分新穎。

像這樣的巧妙設計,在中國古代優秀建築中還有很多。展廳內一件南京靈谷寺無樑殿模型,展示了明代靈谷寺無樑殿的設計,磚石結構,沒有梁,完全靠圓弧形的拱券來支撐整個結構。屋頂和拱券之間怎麼連接、怎麼受力,中間還有沒有填充其他建築材料,至今仍然是個謎。

江漢關和武大建築入選

從央視《國家寶藏》節目中,很多觀眾知道,我們所熟知的故宮、天壇、頤和園、圓明園、避暑山莊、清東陵、清西陵等皇家建築設計,竟然全部出自一個雷姓家族之手,這個家族就叫“樣式雷”。從清代康熙到宣統的200多年裏,這個家族有八代人主持了皇家建築設計。

有個統計數字十分驚人,佔據了中國1/5世界遺產的建築設計,都出自雷家人之手。樣式雷完成建築設計方案後,會按1/100或1/200的比例製作模型小樣,然後進呈內廷,供皇帝審定。在中國建築科技館中,也展出了“樣式雷”建築設計作品的一整套複製件。

在中國建築科技館中,與古代建築展廳相對的,還有一個荊楚建築展廳。廳裏陳列有武當山建築模型、江漢關大樓模型、漢口的古德寺模型、武大建築羣模型等,展示了自古至今楚人對建築的探索成果。

尤玉宇説,全館的常設展示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原院長莊維敏主持策劃,凝聚了數百位專家學者的心血。其最初有專家不同意設置荊楚展廳,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專家經過深入研究後,認為荊楚建築有其獨特性,設置荊楚建築展廳有助於地域建築文化的研究與傳承。

尤玉宇認為,吸收東西南北的風格,包括中外風格的融合、兼收幷蓄,正是荊楚建築的特色,這也與湖北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相關。

昨日是中國建築科技館開館後首個週末,記者在下午閉館時獲悉,當天接待觀眾4227人次,迎來了第一個參觀高峯。館方提醒,請市民們錯峯前來參觀。

中國建築科技館參觀指南

地址:武漢東湖高新區晨暉街3號。

公交:301路、536路、913路、373路高新大道高科園路站。

開放時間:8月19日-9月25日,每週五、週六、週日開放;9月26日起,每週一閉館,其他時間每天開放,法定節假日和特殊情況除外。每天開放時間為09:00-17:00,16:30停止入館。

關鍵詞:建築,中國,模型,房屋,設計
責任編輯:馬凱

【來源:楚天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57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建築科技館首迎週末客流 數千人共同品味華夏建築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