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是中國書法的巔峯,能在巔峯潑墨揮毫的更是萬中無一的天才,因此,“顛張狂素”的美名得以傳承千年,其中“張”是指張旭,“素”則是懷素(737-799,另説725-785)。
嚴格來説,懷素是張旭的徒孫,但論起名聲,二人不相上下,但要比癲狂,張旭算是低調的。
公元747年,一位姓錢的10歲孩子來到了寺廟出家。與別人不一樣,他是自願出家的,他哭着求父母送他去寺廟。
懷素出家,未必是真的喜歡吃齋唸佛,而是為了生活得更好。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但不到總角之年就跟着父母耕地、放牛,生活艱辛。父母雖然不願意,但家庭負擔確實沉重,只好隨了他的願。進入寺廟後,他被賜名懷素,開掛的生涯由此開始。
懷素從模仿寺廟牆壁上的題字開始了書寫生涯,寺廟的廢紙甚至荒地裏的芭蕉都成了他練習書法的材料。有好奇的師兄統計了他種的芭蕉樹,總數超過了10000株。
後來,他先後拜師鄔彤和顏真卿(二人都師從張旭,鄔彤還是其表兄),掌握了張旭草書的要義,年紀輕輕就名揚天下。
李白曾經寫過一首《草書歌行》: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鬥。恍恍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如楚漢相攻戰。湖南七郡凡幾家,家家屏障書題遍……
李白用他匪夷所思的想象力,為人們生動描述了一幅如狂風驟雨筆走龍蛇般的懷素醉書圖。這個時候的懷素,僅僅23歲。李白為懷素寫詩,不僅僅因為懷素草書寫得好,更在於他的性格與李白頗為相似。
《苦筍帖》:“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這是懷素傳世作品中唯一被大家所公認為真跡的名作。
懷素雖然在寺廟出家,但他不喜歡參禪打坐,反而喜歡廣交豪傑、喝酒吃肉、甚至醉後狂書。這種灑脱的身份、獨特的才華,立馬引起大唐士子們的關注。
喝到盡興時,他常常隨意書寫,王公大人家的牆壁上、走廊裏,甚至他人的衣服、器皿上,都留下了他的筆墨。李白、杜甫、顏真卿等37位一流詩人都曾為懷素寫詩,稱頌其書法。在懷素的自我推銷和士人的宣傳之下,剛剛而立之年的懷素成為繼張旭之後又一位草聖。
《食魚帖》是一封56字的短信:“老僧在長沙食魚,及來長安城中,多食肉,又為常流所笑,深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書異疏(按:此字左半已破損)還報。諸君欲興善之會,當得扶贏也。日懷素藏真白。”
懷素從張旭門人那裏習得了草書的精髓,再加上他獨特的書寫方式,讓他的作品狂放又有神韻。他用的毛筆與眾不同:一是硬;二是小;三是鋒長。所以,他的書法常常通過筆尖來勾勒線條,保持一種堅韌凝練、富有彈性的特色,看起來字體圓勁、挺拔。
後世的宋徽宗借鑑他的運筆方式,創作了瘦金體書法。啓功先生根據這種運筆方法給自己的作品增添了一種獨特的彈性美。
《論書帖》:為其山不高,地亦無靈;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為其書不精,亦無令(今)名,後來足可深戒,藏真自風發。近來已四歲,近蒙薄減,今所為其顛逸,全勝往年。所顛形詭異,不知從何而來。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謝》書,問知山中事有(?)也 。
懷素《自敍貼》被譽為中華第一草書,共計698字,是懷素的巔峯作品,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經典之作。據傳宋代有三本,目前僅存一卷於台北故宮。
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禪之暇,頗好筆翰。然恨未能遠覩前人之奇蹟,所見甚淺。遂擔-
笈杖錫,西遊上國,謁見當代名公。錯綜其事。遺編絕簡,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無疑滯,魚箋絹素,多所塵點,士大夫不以為怪焉。顏刑部,書家者流,精極-
筆法,水鏡之辨,許在末行。又以尚書司勳郎盧象、小宗伯張正言,曾為歌詩,故敍之曰:“開士懷素,僧中之英,氣概通疏,性靈豁暢,精心草聖。積有歲時,江嶺之間
關於現存的《自敍貼》,近代學者有諸多爭議,很多人都認為現存的作品並非懷素真跡。啓功、徐邦達均認為是臨摹作品,朱關田顯示則認為它是一件徹頭徹尾的偽作……
不過,無論是真跡還是贗品,《自敍貼》作為懷素晚年的巔峯之作,確實有不朽之名,在中國現存書法作品當中也很難再找出第二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