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野三坡玩“往右拐”,這個新景區適合“撒野”

野三坡,是北京人再熟悉不過的後花園。這兩年,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野三坡百里峽、白草畔等景區外,“出現”了一個新網紅——龍門天關。懸崖頂上的高空鞦韆,雲梯懸空橫放的步步驚心,官帽山主次峯之間的飛天索橋,能出彩虹的喊泉……刺激有趣的項目,讓人流連忘返。

龍門天關位於保定市淶水縣九龍鎮,這裏其實是個2002年就已開發的老景區

龍門天關景區屬於野三坡5A級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萬里長城兩百口,龍門關口就是其中一口。龍門天關自古以來就是京都通往塞外的交通要道和兵家必爭之地,景區有許多文物名勝遺留至今。現有的“大龍門城堡”“蔡樹庵長城”“摩崖石刻”等都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滿目滄桑的大龍門城堡東門長城遺址上,還可見卯鑲門額“屏翰都壽”四個大字。

但是,從北京方向來的遊客往往向左拐進入野三坡,卻很少往右拐來龍門天關的。淶水縣九龍鎮大龍門村、北龍門村等20多個村莊都在景區附近,許多人家守着綠水青山,卻只能靠外出打工和傳統耕作來維持生活。

自東西部協作開始,北京市房山區與保定市淶水縣建立結對幫扶後,房淶兩地圍繞旅遊扶貧,因地制宜,先後投入京冀對口幫扶資金4600餘萬元,陸續實施了龍門天關、百里峽、南峪休閒康養等一批旅遊扶貧項目。龍門天關全方位“升級”,包括新建上天溝及文化長廊兩個門區、廣場及配套設施,統一建設景區步遊路、遊客休憩節點及水景觀。

如何讓沉寂多年的景區再聚攏人氣兒?需要“爆點”!

北京掛職幹部、淶水縣副縣長隗功晉介紹,房山區結合自身豐厚的旅遊經驗,建議景區在突出歷史文化元素的基礎上,推出符合來“撒野”的年輕遊客喜愛的網紅項目,比如高山鞦韆、步步驚心、高空吊橋等高空娛樂項目。果然,一炮而紅,龍門天關景區和百里峽景區一起,雙星閃耀野三坡。

2018年8月,龍門天關景區提升改造項目建成並正式投入運營,3個月景區接待遊客就達8萬餘人,比前一年全年接待的遊客翻了兩番,門票及綜合收入300多萬元。2019年遊客總量更達到近20萬人,實現門票及綜合收入800餘萬元。周邊的北莊村、太平村、北龍門村、大龍門村、杏黃村等5個行政村的200多個農家院遊客爆滿,當年創造社會效益700多萬元,2019年創收超過2000萬元。

隗功晉

走在大龍門村裏,青石板路,青磚灰瓦,整村改建後保留着濃郁的鄉村古建風情。街巷兩邊,都是各家各户改建的農家小院。永興山莊,是村裏乃至整個野三坡地區最早建起來的農家樂。小院不大,勝在熱情親切。中午飯點兒,客人幾乎坐滿。酥魚、壓肉、雞蛋餅,桌桌必點。

女主人趙敏鳳性格爽利,快人快語。“景區修好後,我們這兒的客人增加了一倍。”對自家經營的“野三坡第一農家院”,趙敏鳳相當自豪。“以前生意也不差。但大家都是去野三坡其他景區玩,特意拐到我這兒吃飯。現在不一樣了,我們村旁邊就是龍門天關,來的遊客多,我這兒的‘順路’客人明顯多了。”

“野三坡第一農家院”的服務員中,就有一位村裏的建檔立卡貧困户打工。張顯清見人總是笑呵呵的,幹活麻利,客人一走立刻上前收拾碗筷。趙敏鳳説,張顯清不會説話,家裏哥哥半身不遂,二人相依為命。他在農家院每月工資2200元,再加上各種補助、分紅,就能解決家裏的生活問題。

隗功晉介紹,對龍門天關的旅遊扶貧項目,正通過“雙帶四起來”旅遊扶貧模式,即景區帶村、能人帶户;把產業培育起來,把羣眾組織起來,把利益聯結起來,把文化和內生動力弘揚起來,為當地羣眾提供了更廣闊的脱貧致富之路。

景區改造運營以來,直接解決了80名村民在景區就業,工資每月最多可達4000多元,並間接扶持了周邊300多户農户從事旅遊服務。就連當地的農特產品銷售都被帶火了,野三坡“三寶”:核桃、杏仁、伏花椒尤其搶手。

按照旅遊收益比例,河北旅投公司每年向縣政府繳納133.1萬元旅遊資產收益資金,主要用於九龍鎮30個村150名貧困户人口公益崗工資補貼和1316名無勞動能力貧困人口補貼。此外,還有一筆土地流轉收入。景區所在大龍門村山場及閒置土地均進行流轉,惠及全村117户420人,其中建檔立卡户17户25人。

現在,來野三坡玩,“往右拐”的遊客越來越多了。野三坡景區由原來的520平方公里拓展到700平方公里,輻射帶動的貧困村由33個增加到71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16 字。

轉載請註明: 來野三坡玩“往右拐”,這個新景區適合“撒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