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户端訊 遺址是它厚重的內涵,牡丹是它亮麗的名片。在這裏不僅能觸摸到千百年前歷史的脈搏,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韻味,還能漫步於千畝牡丹園中,領略“花中之王”的魅力。這裏就是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西溝鄉南垣村。
塬上村莊訴説千年歷史
從民和縣城沿着川(口)官(亭)公路向西南行駛20公里,便到了西溝鄉。西溝鄉,因境內西溝而得名。西溝豐富的地下水資源,為下游“三鄉一鎮”的人畜飲水提供保障,因此西溝有着“民和水塔”的美譽。
南垣村處於西溝下游。從南垣村沿着西溝向上遊前行10餘公里,是西溝河的源頭所在,也是西溝自然風景區和松山原始森林風景區所在地。這裏重巒疊嶂,溪流淙淙,樹木葱鬱,名貴花草遍佈其中,而其間又各有一座古剎依山傍水,是天然的避暑勝地。這兩處風景區景色相似,猶如一對孿生姐妹,分佈在西溝河的兩側,讓人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造化。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也創造了一方特有的地名,每個地名的由來或背後都鐫刻着文化烙印,南垣村名正是如此。因此,要了解南垣村的歷史,我們有必要去解讀它的地名。
“南”字不難理解,指方向,而南垣村的“南”是相對於西溝河而言的。“垣”在地名中的解釋為“牆”,後延伸為“城”。“南垣”,可簡單理解為西溝河南側的一座城。
民和縣有着悠久的歷史,早在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這裏就有人類聚居,留下大量具有考古價值的文物,尤其以造型多樣、構圖精美的馬家窯文化彩陶著稱,被譽為新石器時代彩陶之冠,有些馬家窯文化彩陶珍品現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
在民和眾多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位於南垣村的南垣遺址在規模上雖沒有同縣的馬場垣遺址和邊牆遺址那樣出名,但作為青海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的歷史價值絕不低於任何一個遺址。
當走進南垣村時,你會發現村子坐落於一處台地之上,與馬場垣鄉下川口村屬於同一地形。當地人告訴記者,在民和,一般地名中有“垣”字的地方,十有八九都處於台地之上。
“垣”字沒有作台地的解釋,可為何卻處於台地上呢?《現代漢語詞典》似乎給了比較合理的解釋。與“垣”同音的“塬”字,指中國西北部黃土高原地區因沖刷形成的高地,呈台狀,四邊陡,頂上平坦。按照“塬”字解釋,南垣村也可理解為處於西溝河南側台地上的村莊。
不管是“垣”還是“塬”,在南垣村都有着合理的解釋,或許這也是南垣村獨一無二的魅力所在吧!透過地名,南垣村的歷史猶如一部紀錄片,一幀幀地在面前浮現。
千畝牡丹展現國色天香
説起牡丹花,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大概是“國色天香”“花中之王”,而在南垣村,每年5月份,這裏便會成為牡丹花的海洋,放眼望去,滿山滿坡滿川,層層疊疊、一望無際,蔚為壯觀。
南垣村牡丹園種植的牡丹是青藏高原少見的油用牡丹,近年來,通過土地流轉方式,當地打造的千畝油用牡丹基地,不僅成為青海“東大門”一道亮麗的花海風景,也成為當地百姓的脱貧“致富花”。
據瞭解,油用牡丹是一種新興木本油料作物,花可供觀賞,籽可榨油,花蕊可做茶,花瓣和花葉可做化妝品,根又可入藥,可謂全身都是寶。另外,油用牡丹為多年生灌木,栽植後第三年開始結籽,五年後進入盛產期,50年可以不換茬,耕作成本低,堪稱“鐵桿莊稼”。
南垣村牡丹園由民和縣綠禾園林綠化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總投資1.03億元,目前已流轉土地86.7公頃,栽植油用牡丹200萬株,紫斑觀賞牡丹105個品種,芍藥牡丹35個品種,已建成油用牡丹觀賞區、紫斑牡丹觀賞區、薰衣草觀賞區、桃花島觀賞區及宿根型花卉觀賞區。據公司負責人何志棟介紹,依託西溝優美的風景,要將南垣村打造成以牡丹為亮點的鄉村特色旅遊休閒園。今年五月開園後的半個月內,就吸引了近3萬人次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目前,牡丹園已生產出紫斑牌牡丹籽油、牡丹花蕊茶、牡丹酒等產品,填補了青海省油用牡丹產品的空白。在2019年大美青海文化旅遊商品博覽會上,“紫斑牡丹全花茶”獲得了特色食品優秀作品獎、“牡丹多肽面膜”獲得了紀念品類優秀作品獎。在2019年青海(河湟)第四屆農產品展交會中,“紫斑牡丹籽油”榮獲金獎。
涼麪是青海地區有名的消夏麪食,尤其在全省年平均氣温較高的民和,人們對涼麪更是情有獨鍾。而在南垣村牡丹園景區內,傳統的涼麪被賦予了新的定義——用牡丹籽油代替菜籽油。牡丹籽油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對人體健康有益,並已被國家批准為新型資源食品。用牡丹籽油拌的涼麪,不僅有傳統涼麪的清爽,還透着淡淡的花香味,帶給人們全新的味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