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企鵝歸巢遊客中心
一個多世紀以來,人們絡繹不絕地在黃昏時分來到菲利普島,觀看小企鵝們走上岸邊。人們能夠在一個壯觀而敏感的景觀中親近企鵝,這使其成為全球同類體驗最重要的場所之一,而菲利普島上的“企鵝歸巢”在之後成為了澳大利亞排位第一的野生動物景點——每日傍晚有4000名遊客前來。在二十世紀80年代,薩默蘭住宅區內有177間住宅,研究表明企鵝們會於1997年在“企鵝歸巢”消失。為此,州政府通過致力於買下整塊地產來確保小企鵝們的未來——環境保護上的世界首創。同時,菲利普島自然公園成為了企鵝護理與企鵝棲居地開發的傑出權威機構。新的“企鵝歸巢”遊客中心必須通過圖解、實驗與功能的背景,承載起遊園與保護功能的願景。
平面圖
企鵝中心坐落於沙丘、海岬以及濕地三處景觀的交匯處,像一枚別針一樣將這些景觀連接起來,並以各自特定的方式彙集、回應彼此——以一種正式而實驗性的方式。三處景觀的力量通過建築表面的均質鋅貼面得到體現,貼面在增強抽象性的同時提供了一個常量,三處景觀以此襯托自身。建築圍繞着三處景觀進行空間組織並使景觀可見,激發對三者的理解與體驗。
因此除了頗受歡迎的黃昏企鵝體驗,半島的生態特徵還通過其他方式來驅動體驗與收入,增長的利潤則貢獻給研究與保護功能。選址不僅以一種正式的方式探討着景觀間的邊界,同時提供了7公頃新的企鵝棲息地。這個決定——將客户定位為企鵝種羣自身——在帶領訪客到達、穿過建築與景觀的過程中也一直保持着,以一種方式最小化對它們的影響,並儘可能減少任何有害的種羣重疊。
剖面圖
從城市到企鵝世界的旅途中,最重要的是建築中一條80米的長脊,其組織着三處景觀的最終交匯點,同時根據是否適合沿途各種功能與景觀,在周圍沿路安排佈置建築內容。長脊與功能空間之間,處於功能未定義的“第三空間”的層狀邊緣狀態,由座椅、解釋性元素與門檻組成,同時解決了高流量活動空間的物流壓力,以及在自然棲息地親密接觸小企鵝的問題。
新的“企鵝歸巢”遊客中心在半島上創造出一種更加複雜的遊客體驗。隨着企鵝種羣的鞏固,以及資助一項更加廣泛的野生動物保護計劃,這塊曾經主要作為地產的地區,如今轉變成一處主要的野生動物保護區。而這也激發了潛能,擴展聚焦生態與環境旅遊的遊客體驗。
建築師: TERROIR
面積: 4950 m²
項目年份: 2019
攝影師: John Gollings, Peter Bennet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