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故事的泡泡瑪特,如何講好主題公園的故事?

新京報訊(記者 鄭藝佳)近日,泡泡瑪特註冊成立北京泡泡瑪特樂園管理有限公司,業務涵蓋遊樂園、遊藝娛樂活動等。今年3月,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曾公開表示,計劃逐步發展主題公園以及內容業務。而在泡泡瑪特跨界背後,或許也隱藏着潮玩行業的深層“焦慮”。

泡泡瑪特成立樂園管理公司

8月23日,據天眼查信息,北京泡泡瑪特文化創意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泡泡瑪特”)於近日成立北京泡泡瑪特樂園管理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000萬元,業務範圍涵蓋城市公園管理、遊樂園、遊藝娛樂活動等,由泡泡瑪特100%持股。

子公司成立後,泡泡瑪特的“主題公園夢”或宣告正式向前邁進。據報道,今年3月,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曾在分析師會議上表示,公司計劃逐步發展主題公園以及內容業務,還有可能涉足遊戲板塊。

談及主題公園,IP無疑是核心要素之一。同樣,IP也是泡泡瑪特的業務核心。截至去年6月30日,泡泡瑪特共運營93個IP,其中包括Molly、Dimoo等12個自有IP,以及PUCKY、The Monsters等25個獨家 IP。而泡泡瑪特赴港上市的目的之一,便是擴大IP庫。

不過,在主題公園IP概念背後,支撐IP發展的則是“故事”。長期以來,故事始終是如迪士尼樂園、環球影城等主題公園吸引客流、更新內容的不二法門。但與各大主題公園相反的是,泡泡瑪特只有IP,“沒有”故事。

未米傳媒創始人馬東表示,他曾希望幫泡泡瑪特寫一個故事,但最終被王寧拒絕了。王寧拒絕的理由很簡單:“Hello Kitty沒有故事。”馬東想了想,也回過了神:“舉個例子,孫悟空是一個從故事裏來的形象,無論外表設計如何,都不影響我們對孫悟空這個形象的理解。而我們不需要Molly有故事,我們只需要它的形象,這是一種精神的寄託。可能兩個人看到同一個Molly,但感受卻未必一樣。有的形象是從故事裏來的,但有的形象註定不會有故事。”

室內遊樂園會是出路嗎?

眼下,“沒有故事”的泡泡瑪特成立了樂園管理公司,又將如何講述主題公園的故事?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峯認為,當前泡泡瑪特最適合的模式為小型室內遊樂園。“泡泡瑪特如果要跨界主題公園,首先需要使用自己的IP,其次規模應比較小、以室內為主,並且還需要做很多體驗場景,例如劇本殺、遊戲等類似的內容。此外他們還可以通過IP來尋找合作伙伴。”陳少峯表示,“但如果目標體量更大,那就需要做更多內容,泡泡瑪特現有的IP肯定不夠豐富。”

據2020年年報,泡泡瑪特去年共銷售超過5000萬隻潮玩,實現收益25.13億元,同比增長49.3%;公司擁有人應占年內溢利5.24億元,同比增長16%。然而,主要盲盒IP Molly的收入卻同比下滑21.73%至3.57億元。取而代之的,是泡泡瑪特旗下另一IP DIMOO收入的快速增長214.98%至3.15億元。

根據泡泡瑪特旗下各IP銷售情況的起落,或許也不難理解泡泡瑪特的“焦慮”。有分析指出,潮玩品牌要對市場保持高度敏感。然而,在瞬息變化的潮流玩具市場中,誰都難以保證自己將永遠成為潮流的製造者和領頭羊。另一方面,圍繞泡泡瑪特盲盒的輿論爭議也未曾停止。截至今日收盤,泡泡瑪特股價報51.25港元/股,總市值718.49億港元,較上市之初的千億市值縮水約35%。

在提出進軍主題公園之際,王寧還同時表示,希望市場未來將逐漸不再認為泡泡瑪特僅是潮玩以及盲盒公司,並希望潮玩收入佔比在業務優化後將逐步下降。作為“去潮玩化”的策略之一,泡泡瑪特的樂園故事,才剛剛開始。

校對 盧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37 字。

轉載請註明: “沒有”故事的泡泡瑪特,如何講好主題公園的故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