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活化本地珊瑚的科技保育之路

  中新社香港11月28日電 題:香港活化本地珊瑚的科技保育之路

  中新社記者 韓星童

  香港海洋公園動物部監督王子衝託着一個3D打印赤陶製珊瑚礁盤,上面有幾塊珊瑚骨。架空的設計是為珊瑚還原適宜生長的礁石環境,配合蜿蜒紋路便於排走淤泥和沙粒,也減緩水流衝擊。王子衝以這一模型向中新社記者講解是次“活化珊瑚行動”的原理——異地保育,將香港南區海域的珊瑚移植到人造珊瑚礁盤,進行養殖培育後,再放歸同一海域。

  這一“活化珊瑚行動”,由信和集團及香港創新基金支持,採用本地創科公司archiREEF首創的3D打印赤陶製珊瑚礁盤,再結合海洋公園多年來保育海洋生物的經驗,旨在重建原有珊瑚礁的面貌,覆育本地珊瑚品種。

  為何保育珊瑚,首先要知道珊瑚存在的重要性。王子衝將珊瑚在海洋中的定位比喻為幼稚園,“當珊瑚羣落具備一定規模,就會聚集一些海洋生物,比如珊瑚魚、無脊椎生物,它們在珊瑚羣落附近居住,並繁衍生息。於是,珊瑚礁和珊瑚羣落可以提供適宜的居住環境給海洋生物的幼苗,保護它們不會被大魚吃掉或被漁民捕走。”從這一意義上説,珊瑚對於維持海洋生態多樣性功不可沒。

  與此同時,當天災來臨,珊瑚也為城市起到緩衝區的關鍵作用。“科學數據表明,當遇到極端氣候,比如海嘯、颱風,沿岸越多珊瑚羣落這類的緩衝區,城市所受到的衝擊越小。”王子衝説。

  然而位處亞熱帶的香港,擁有分明的四季,理論上並不是一個全年適合珊瑚生長的地方。“珊瑚相對敏感,需要環境因素較為複雜,包括水温、海水鹽度、海水內的微量元素、陽光光譜。”而這些均為可變因素。

  “香港品種的珊瑚已相當堅強。”據王子衝介紹,香港目前有超過84種硬珊瑚、29種軟珊瑚。而它們面對的挑戰,除了不夠宜居的自然條件,更有生態旅遊開發所導致的踐踏和污染,以及過度捕撈。

  archiREEF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余碧芬坦言,隨着全球暖化,海水温度上升引致珊瑚白化等,近年香港水域正廣泛地失去珊瑚羣落。因此,保育珊瑚行動迫在眉睫。

  參考其他國家及地區的經驗,“很多時候都是用龐大立體的人造結構來取代珊瑚礁,比如沉船等,令珊瑚依託其再生。”但余碧芬及其團隊並不想沿襲這一方式,以人工方式過度介入海洋生態修復。

  於是在考慮到水流、沉積物速度、生長形態等各類科學數據後,archiREEF設計出如今這一款3D打印赤陶製珊瑚礁盤,為珊瑚提供一個穩固的底座,令其可生長出天然結構。這一項目也在“2022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奪得金獎。

  目前,“活化珊瑚行動”已順利啓動,信和集團助理可持續發展總經理郭鎧怡透露,該行動目標在未來三年內,利用珊瑚礁盤成功種植逾120棵被拯救的珊瑚碎片,從而為更多本地海洋生物提供宜居之所。

  郭鎧怡亦強調,教育及社區參與是保護大自然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一環,她希望借這一項目提供各類教育和社區參與活動,提高大眾對海洋保育意識。

  王子衝對“活化珊瑚行動”成效充滿希望和信心。過去多年他參與過多次珊瑚搶救行動,記得有一年到海關大樓接收一批充公的珍貴珊瑚,他與同事揹着簡單的設備,拯救奄奄一息的珊瑚,後來看着它們一路茁壯成長,再度開花,有種很難比擬的成就感。(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16 字。

轉載請註明: 香港活化本地珊瑚的科技保育之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