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朝外大街為何在明清時期就是商業繁華之地?

由 漆雕佁 發佈於 休閒

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張雙林

“朝外大街正式啓動改造,將建設室外空中籃球場、地下藝廊、最美衚衕”的消息,引發了不少人的關注。同時,也使老人們情不自禁地回憶起往昔的朝外大街,也就是最早的朝陽門關廂主街。

1901年的朝陽門(資料圖片)

狹義的朝外大街是朝陽門至東大橋一段,廣義的朝外大街已延伸至呼家樓或更遠。正式啓動改造的朝外大街既是朝陽門立交橋至東大橋一段,也是朝外大街最有故事的一段。

明清時為漕糧進京要道

朝外大街至少在元代就已存在,是元大都齊化門(今稱朝陽門)的關廂主街。明代改齊化門為朝陽門,明清兩代朝外大街是重要大街,稱國東門孔道、朝陽門石道、朝陽門外大街等等。民國之初,一度稱朝陽街,1951年改稱朝陽門關廂街,1956年始稱朝外大街,並延至今天。

最早的朝外大街為土道,到清朝時,為方便皇室拜謁東陵和去承德避暑山莊,清政府撥錢將土道改築為石鋪路面。據現存的“御製通州石道碑”和“重修朝陽門石道碑”記載,當年清政府撥“帑金三十四萬三千四百八十四兩有奇,起窪為高,修築石路,計長五千五百八十八丈有奇,寬二丈,兩旁土路各寬一丈五尺,長亦如此”,而朝外大街就是御道中的一段。這條路猶如古代的“高速公路”,路兩旁還種植行道樹,每十里左右建亭一座供行人休息。路建成之後,不但解決了皇室去東陵和承德的“行路難”問題,還解決了清朝漕運因水路不暢,南來北往的貨船進不了北京的問題。當時通惠河因多年淤積,來水不足,漕運船隻能停泊在通州張家灣,然後卸下貨物裝車,由陸路運往北京。而朝外大街這段關係重大,只有走過這段路,大批貨物才能進朝陽門,真不愧是“國東門孔道”。正如《燕京記》所載,朝外大街當年“俱石砌大道,糧艘抵通交卸,此陸運進京之道也”。

因石道承載量大,路面嚴重損壞,到了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朝廷下令重修石道。據《朝陽文史》載,當時“修路六千六百四十四丈有奇,支户部金二十八萬四千九百兩有奇,此次重修竟跨四個年度,增加長度一千零五十六丈有奇”,而且從朝陽門延伸到永通橋(八里橋)。因是皇家御道,雖工程重大,各路官員不敢從中漁利,工匠們不敢投機取巧,道路的質量相當好。“國東門孔道”和“朝陽石道”維持了二百多年,直到上世紀80年代,還可以找到御道的石條。

朝外大街一直沿用舊石道,直到1942年才改為混凝土路面,1953年,朝外大街略做拓寬後,改成了瀝青路面。近幾十年來,朝外大街雖多次修整和拓寬,但基本形制沒有多大變化,朝陽門至通州通衢大道的性質也沒有改變。

朝外大街 喬健 攝影

商旅繁忙廟會眾多

朝外大街是明清時期漕糧必經之路,商旅頻繁往來,促進了朝外大街兩側商業的繁榮。當年大街北側的東嶽廟在每個月的初一和十五都有廟會,並延續到民國期間,正如1935年版的《北平旅行指南》所載:“至今每月朔望,例有廟會。舊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八日,有白紙獻花放生撣塵各會。遊人擁擠,香火甚盛”。其中每年三月二十八的廟會最為盛大:“傾城齊趨齊化門,鼓樂旗幢為祝,觀者夾路”,街上“婦女滿樓、士商滿坊肆”。廟會期間“廟內和三里朝外大街兩旁,攤販遍佈,雜貨紛陳”。“廟會給東嶽廟前朝外大街帶來了巨大的商機,一些人在街邊蓋了房開了店鋪,也有些人在廟會期間擺攤賣貨,在沒有廟會的日子裏,在廟前及廟的東西兩側擺攤,成了固定的攤户,形成了繁華鬧市”。按舊例,每個城門至關廂這兩三里的距離都會有商業街出現,朝外大街則因與漕糧運輸、東嶽廟廟會關係密切,故而商業更為繁榮。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後,朝外大街相繼出現了永星齋餑餑鋪、泰源亨紙店、寶記茶莊、元順永油糧店、聚祥益綢布店、梧村樓首飾店、元發鐵鋪、大有醬園等。東嶽廟香火旺盛時,也使一些賣祭祀用品的店鋪沾光,當年這條街上有榮記香蠟店、天謦(qǐng)樓香蠟店,街上擺攤賣香蠟、冥紙的更多。

朝外大街的店鋪有不少是大商號、老字號。永星齋餑餑鋪開業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據記載:“晚清時,上至宮廷王府,下至黎民百姓,都知道它的名字。到了民國時期,其名聲也很大。它在朝外大街經營近八十年,飽經憂患,終於走完了歷史為它安排的艱難歷程”。大有油鹽店,又稱大有醬園,開業於1917年,因講究清潔衞生,醬菜加工細緻而享譽京城,而且還設有“糧櫃”,加工和出售糧食,並在西城缸瓦市開了“大有西棧”,足見其生意興隆。元順永油糧店,主要經營油鹽醬醋和粗、細糧,店很大,“共有房五十多間”,臨街為鋪面,後院為庫房和住房,“在朝外近十多家油糧店中,就其規模和聲望而論,惟有它可與大有油糧店平肩”。

在朝外大街上還有許多飯館飯鋪。和義軒飯館,俗稱“大蜡”,老闆是東嶽廟的一個道士。此店原為香蠟鋪,有木製大蜡做幌子,後來東嶽廟香客減少,便改為了飯館,以經營麪條為主。榮盛軒飯店,有房三十餘間,原先是茶館,後來逐步發展成飯館,經營項目多,能夠承接喜慶宴會、婚喪酒席等業務。因在朝外地區名聲大,飯館旁的小衚衕也叫榮盛夾道衚衕。榮盛軒飯店停業後,此地改為了“新聲”戲院,專有小劇因在這裏唱評戲和河北梆子。早年,學者金受申在《口福老北京》一書雲,朝外大街的小飯館“肉脯徐”專營“爛肉面”,“‘肉脯徐’的大名,比現在‘東興樓’還來得遠,不僅都人盡知,因漕運關係,一直傳到江南。糧幫上以能到北京吃‘肉脯徐’的‘爛肉面’為最興頭”。朝外大街舊日的商業繁榮為今天打下了基礎,乃至被豐聯、藍島、百老匯、昆泰等商企相中,競相在此開業。朝外大街一度被市政府確定為“北京市第三商業大道”。

朝外有個“二天橋”

朝外大街的繁華,也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發展,往東出現了小豬店(今小莊)、關東店。朝陽區唯一的會館——山東海陽邑義園會館就在朝外呼家樓。朝外大街上的元順永油糧店又稱“山東屋子”,規模很大,園內的醃菜大缸就有600多口,店主、僱工都是山東海陽人,他們與海陽邑義園會館關係很大,會館肯定是他們為本邑老鄉建的。

東嶽廟 張寧攝

在朝外大街有趣的故事中,少不了已經消失的朝外市場。朝外市場又稱朝陽市場,在歷史曾有“二天橋”之稱。正如《朝陽區地名志》所載,朝外市場街當年“由於商販、賣藝人云集於此,故已形成市場雛形,至民國期間該街已有‘二天橋’之稱,時名朝外市場。”朝外市場建在大街南側,北面是東嶽廟,南邊是日壇,面積雖不如天橋大,但各種項目俱全。朝外市場所在的位置,最初是守衞朝陽門的鑲白旗旗兵的南營房。辛亥革命之後,旗兵解散,營房的空地及操場(校場)就演變成了市場。旗兵解散時,民國對他們還是很照顧的,安排他們到被稱“鐵飯碗”的警察局、鐵路局和郵政局工作,但大多“巴圖魯”目不識丁,且又懶散,不想過“當差”的日子,做小買賣賣個瓜果梨桃、小吃就成了他們的首選,朝外市場第一批攤販就是那些舊日以“爺”自稱的旗兵。有些旗兵會“拿大頂”和“舉囤子”,就到此賣藝混碗飯吃,有觀點認為,他們是第一批賣藝者。

市場形成規模後,打把式賣藝的、唱小戲的也來了,他們在這個雜耍場裏賣藝也能混個温飽。諸如“大妖怪”、“小蘑菇”、“抓髻趙”等藝人也時常到這裏表演,其熱鬧不亞於天橋。由於到朝外市場閒逛的主要是去東嶽廟燒香的香客,開廟期間市場更為熱鬧。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此處整理改建,改後市場內商業、服務業、修理業、飲食業各類店鋪密佈,諸多的農副產品攤位排列整齊,一直營業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

《紅樓夢》提到東嶽廟

老北京,一條街一條衚衕,沒有寺廟是不可思議的,朝外大街亦如此。在1932年的《北平市自治區坊所屬街巷村裏名稱錄》中,朝外大街還有觀音寺、靜住寺、三佛寺、東森裏黃廟、喇嘛寺、皇姑庵等寺廟的記錄。

東嶽廟 張寧 攝

自元代始,朝外大街就是北京道教的中心,至少有三座道教大廟排列在朝外大街上,它們是東嶽廟、九天宮和十八獄。東嶽廟在北京眾人皆知,介紹它的圖書、小冊子汗牛充棟,數不勝數。但是依然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內容。在《天咫偶聞》中,有東嶽廟是清帝“行宮”的記載:清帝“若值謁陵,於此小憩,行宮即在佛樓下”,在介紹東嶽廟的書中,則很少有人提起。1935年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介紹:“相傳東北角塑楊家將神像,裝有機關走弦,總紐裝於臨門處。不知者,一經踏動,則眾神像即自行移動,手持繩索向人圈鎖。”“傳明時有鄉人到廟參觀,偶一不慎觸動機關,神像持索趕逐套頸項,鄉人驚絕倒地即死”。此類軼聞是否杜撰,無人證實,但“將神像機關拆毀”則是真事。

歷史上東嶽廟是個多災多難的寺廟,尤其多次遭遇火災。清人王士禎在《香祖筆記》中,記錄了康熙年間的東嶽廟火災:“康熙庚辰三月,朝陽門外東嶽廟災,殿廡皆燼,獨左右道院無恙,廟中仁聖帝、炳靈公、司命君、四丞相皆元時劉元所塑,元最善摶換之法,天下無與比,至是皆毀於火。”除了火災,便是兵災。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德國兵、日本兵和法國兵駐進了東嶽廟,它們大肆搶劫廟內珍貴文物。因東嶽廟設過義和團的“神壇”,侵略者以此作為搶掠的理由,大搶大掠後,還揚言要殺掉廟周邊二十里內的平民百姓,寺廟主持華明馨道長不得已出面周旋,交出了大批珍貴文物,才讓侵略者停止了暴行。

1912年,曹錕發動兵變,北洋軍第三鎮的士兵在朝外大街搶劫、縱火,大火快燒到東嶽廟了,突然天降大雨,大火便在廟外熄滅了。有人認為是“東嶽大帝顯靈”,並把功勞記在華明馨道長身上,認為是他的功德。殊不知,策動兵變的袁世凱已達到目的,下令北洋兵住手了。兵變之後,朝外大街一片狼藉,但留下了東嶽廟。如今,東嶽廟的“秩祀岱宗”琉璃牌坊成了朝陽區珍貴的歷史遺存。只是東嶽廟缺了山門,當年廟前還有牌樓兩座,民國期間也無影無蹤,留下永久遺憾。

東嶽廟琉璃牌坊 張寧 攝

東嶽廟琉璃牌坊 張寧 攝

近年學者俞平伯和鄧雲鄉考證,在《紅樓夢》第八十回中提及的“天齊廟”,就是指東嶽廟,因為東嶽廟亦有“天齊廟”之稱,廟中還供奉着“天齊仁聖帝”。書中説賈寶玉“性怯懦,不敢近猙獰之像”,恰巧與東嶽廟內一些神像吻合。書中描寫的是廟中的“七十六司”塑像,確實令人恐怖和不寒而慄,寶玉“是以忙忙的焚過紙馬錢糧,便退至道院歇息”。在“俏丫鬟報屈夭風流;美優伶斬情歸水月”及“甄家僕投靠賈家;水月庵掀翻風月案”兩回中都提到水月庵,而朝外大街二條內確有叫水月庵的尼姑廟。在1936年的統計資料中,還有水月庵的資料。水月庵不是小廟,而且與東嶽廟相距很近。曹雪芹曾居住在崇文門外,“逛廟”是他的樂趣,京城不少寺廟都留有他的痕跡,他把東嶽廟寫入《紅樓夢》中是很自然的。

東嶽廟咫尺之外的“九天宮”,又稱九天普化宮,是明代萬曆年間所建,主祀“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廟內大小殿堂50多間,供奉各種神像72尊。正殿為雷祖殿雕像,分上下兩層,依牆而上,氣勢宏偉。不過,九天宮因“年久失修,殿宇傾頹,塑像剝落”,淪為貧民大雜院,1952年改為倉庫,如今僅剩後殿。至於有的史料稱九天宮“此廟甚古,其建築蓋先於東嶽廟也”,可能是以訛傳訛了。

在“九天宮”對面,即今日藍島大廈地區,在以前還有“十八獄”,全稱“慈尊十八獄”或“慈尊寺”。該廟雖冠以“寺”,但其不是佛寺而是道教寺觀。“十八獄”是典型道教寺觀的形制,進了山門就是展現民間傳説中地獄內容的殿堂。日本學者丸山昏迷在《北京》一書中,將十八獄稱為地藏寺是不準確的。但他的描述還是很準確:“此處為表現慘刑之狀的地方。南側正殿上懸‘森羅寶殿’的匾額,殿內放有閻羅王塑像”,並説其它塑像“都是勸善懲惡之意”。不過,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十八獄已破敗,廟內塑像“悉已毀壞,不能成形”。1949年後,在十八獄的地基上先後蓋了朝陽區工人俱樂部和藍島大廈。

東嶽廟、九天宮和十八獄,當年是朝外大街上香火最盛的道觀,廟會會期大致相同,香客們出了東嶽廟,又進九天宮,最後又去十八獄,相互串動,甚為熱鬧。朝外大街上除有上述三座大廟外,還有一些寺廟,如大街東口曾有天仙宮,又稱天地廟,全稱天仙護國佑聖延壽宮,是東嶽廟的下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還存有山門、前後大殿、東西配殿及石碑兩座。其他的如“雙夫人土地廟”也很有趣。朝外大街內的神路街昔日有海慧寺,曾是清末“四大奇案”之“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的開棺驗屍之處。在這座廟裏,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合署辦公”,為楊乃武、小白菜平反昭雪,留下了千古傳奇故事。海慧寺又稱海會寺,應該是座大廟,楊乃武、小白菜一案的有關人員很多,他們乘漕船從杭州北上,在張家灣下船後由陸路進京,而海慧寺就在朝外大街南側,選擇在這裏開棺驗屍是很自然的事。

朝外大街雖不是“一步三座廟”,但廟確實不少,除了有影響的東嶽廟、海慧寺之外,還有一些其他宗教建築。如當年的朝外二條有觀音寺,三條有喇嘛寺,四條有黃廟(喇嘛廟)等等。各種宗教融匯在一條街上,是人們善良、包容的表現!

一條街的興衰,往往是一個城市滄桑鉅變的代表。今非昔比,朝外大街新一輪的改造開始了,不用説,朝外大街將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