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古生村,知道的人很多,網上搜索,關於它的報道鋪天蓋地。
報道中,古生村與洱海“綁定”,“洱海揚波,綠柳拂風”“詩情畫意”“美麗鄉愁”“山變綠了,水變清了”等美好字眼不時閃現,讀完令人神往。
這個緊挨着洱海的多民族聚居村,近年來在黨的領導下,村裏各族羣眾自覺凝聚起來,保護好“母親湖”洱海,建美好家園,共同發展。
洱海。人民網 虎遵會攝
“小時候”和“現在”有個斷檔
走進古生村,沿着生態廊道漫步,藍天白雲下,一邊是青瓦白牆的民居,一邊是波光粼粼的洱海。目之所及,視野通透,遠處山色俊美。微風吹來,空氣裏滿滿的負氧離子,兩個字形容:舒服。
靠近海邊,碧波盪漾,連水中的石頭都清晰可見,一隻水鳥飛來,拖着尾巴在水面滑行,激起一陣水暈。
“這水質,這風景,這和我們小時候差不多!”正當記者陶醉於美景時,村黨支部書記何橋坤“不合時宜”地把記者拉回到現實。
古生村是雲南省大理州大理市灣橋鎮中莊村委會的一個自然村,有2000多年曆史。按何橋坤的説法,“小時候”和“現在”有個斷檔。這個斷檔,就是村裏人和洱海共同的“痛苦記憶”。
“有段時間,化肥農藥經地表流到湖裏,生活污水排到湖裏,垃圾也倒進湖裏,湖水被污染,候鳥不來了,連湖裏的魚蝦吃起來都不新鮮了。”何橋坤説,這種環境下,靠近湖邊就能聞到腥味,“哪有你們現在説的‘負氧離子’。”
特別是有幾次,村子附近的湖體暴發藍藻,“這更説明洱海的水質受到了影響。”
近年來,大理州黨委政府對洱海進行搶救性保護。在古生村,村黨支部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洱海保護”為核心,村裏各族羣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加大力度保護洱海。
“村裏沒有一滴污水流到洱海”
要保護洱海,截污是當務之急。“以前村民垃圾亂倒,我們建立了覆蓋定人定時定點保潔制度,收集的垃圾由垃圾車統一清運。”何橋坤説。
制度好制定,具體咋執行?擺在眼前的就是保潔員工資從哪兒籌。村黨支部商量後決定,向每人每月收取3元的垃圾清運費。錢不多,可個別村民抱着“能不交就不交”的心態,不打算交這筆錢。
村黨支部一方面安排黨員逐户給村民強化“美麗古生是我家,建設保護靠大家”的觀念,一方面倡導黨員帶頭執行。看着黨員帶頭交,不願意交的村民這才交了錢。
村黨支部算了下,全村1800多人,每月能收5000多元,請了3名保潔員,劃定責任區打掃衞生。
衞生有人打掃了,咋解決亂扔的問題?村黨支部組織黨員成立黨員義務宣傳服務隊,時不時到村民家宣講。“保潔員好不容易把地掃乾淨了,我們再扔,就是對人家勞動成果的不尊重。再説每隔幾十米就有垃圾桶,走幾步也不怕嘛!”每到一户,服務隊總這樣説。慢慢地,沒人再亂扔垃圾。
生活污水的問題,村黨支部整合資金,實施村落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對村裏430多户村民生活污水進行集中收集,實現到户收集全覆蓋、兩污分離全覆蓋。“現在我敢説,村裏沒有一滴污水流到洱海。”何橋坤説。
洱海。人民網 李發興攝
“金山銀山”在向村裏人招手
為解決農業面源污染的問題,村黨支部打造“綠色牌”,引導村民將土地承包給龍頭企業,優化種植結構,發展綠色農業。
“以前村民自己種玉米、水稻,收益不高,化肥用量還大。”何橋坤説,把地承包給龍頭企業後,都是綠色種植,基本沒污染,村民們既可以收每年每畝2000元的租金,還能到基地務工,一舉多得。
古生村有建於明代的鳳鳴橋,建於清代的古戲台。“這些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我們得守護好。”何橋坤説,2016年以來,村裏實施民居建築風貌整治,掛牌保護7户古院落。走進村裏,一座座傳統建築古意盎然。
黨支部領導有力,村裏各族羣眾人心凝聚。這幾年,洱海水越來越清澈,每天清晨傍晚,村民們喜歡三兩成羣,沿着湖邊廊道散步,感受負氧離子的魅力。“山清水秀,看着這樣的風光,每天的心情也不一樣。”村民李德昌説。
“綠水青山”守住了,“金山銀山”在向古生村人招手。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人文景觀,吸引不少遊客前來感受,村黨支部借勢打響生態旅遊品牌,依託洱海美景、民族特色、生態農業等業態,發展鄉村旅遊,助力鄉村振興。
“這幾年我們的日子變化不小,瓦房變成了樓房,生活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越來越好!”坐在自家院子裏,李德昌滿臉幸福。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