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物領域,人們無不讚嘆王世襄先生在古代漆器、明清傢俱、書畫鑑定、善本文獻等方面廣博的知識與詳實的考定,也樂於討論他終其一生耽於藝術的不泯童心。這除了父母親眷的陶養,成長中諸多的際遇,也為他從事古物研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比如,這些曾經與他的故宮生涯密不可分的“貴人”,他們投身文物事業的重要瞬間,就值得我們逐一深入瞭解。
朱啓鈐
官至北洋政府交通部總長、內務部總長、國務總理
1912年2月12日,宣統皇帝遜位,北洋政府開放紫禁城部分宮室,供社會公眾參觀,具體事宜,由時任北洋政府內務部總長的朱啓鈐總負責。這一次的開放,同時將承德避暑山莊、瀋陽故宮的皇室珍品集中於北京故宮外庭,古物陳列所由是掛牌成立,使得昔日的皇室禁地變為服務於民的大型的藝術博物館。
中國營造學社彙刊
正陽門改造前的甕城
有生之年經歷清朝、北洋、民國、新中國多個歷史時期的朱啓鈐,不僅締造了故宮博物院的前身——古物陳列所,還是深得袁世凱信任的“京城第一規劃師”,他曾獲贈一把寫有“內務朱總長啓鈐奉大總統命令修改正陽門,朱總長爰於一千九百一十五年六月十六日用此器拆去舊城第一磚,俾交通永便”的特質銀鎬,敲落了前門與正陽門間阻礙交通的舊城城磚,開始了北京第一次舊城改造的序幕。但在古蹟保護方面,他則自籌資金對南起前門,北至鐘樓的北京中軸線主要建築進行精密測繪,保留了包括紫禁城在內的北京古建築珍貴的實測資料。1930年,由朱啓鈐發起設立的中國營造學社,吸收了留學歸來的青年建築學家梁思成、劉敦楨、楊廷寶、趙琛等人,以及史學家陳垣、地質學家李四光、考古學家李濟等眾多海內外學者,致力於對古建築文獻及建築遺蹟進行科學的測量與研究。在1932-1937年抗戰前,中國營造學社的學者們勾勒出自遼代至清代中國古建築的發展軌跡,搭建出古代建築史的基本研究框架。
《髹飾錄解説》自印本
王世襄曾經花費諸多心力解説的《髹飾錄》,就是朱啓鈐抄錄自流入日本的傳世孤本。朱啓鈐曾叮囑王世襄,這本僅存於扶桑的漆工著作,是對古代漆器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工具書,其對漆器的原料、器形、製作工具,以及技藝手法和操作禁忌等解説一應俱全。如果能將其中錯漏矛盾、晦澀難懂的文字逐一考訂補充,梳理潤色,將對古代漆器的發掘、保護、研究與欣賞具有重要的意義。王世襄謹記朱先生的囑託,點句註疏,並利用在故宮的工作便利比照出土於傳世實物,極力尋訪制漆工匠,以口傳心授的“訣竅”呼應文獻中的“秘笈”,開啓了古代漆器製造技藝的法門。可以説,朱啓鈐先生的識見和努力,不僅建構了我國文物保護與城市規劃等眾多學科的一般框架,也引領着年輕的王世襄步入文物研究的堂奧。
金城
王世襄舅父,中國畫學研究會創辦人之一,民國初年京津畫壇盟主
金城1910年出洋時的留影
1902年,出生於南潯絲綢商人家庭的金城,與弟弟妹妹共同赴英求學,在那個年代,留學英國的學生少之又少,不僅因為路遠價昂,對於以國學和英文為基礎的年輕國人,科學常識的缺乏更完成學業的一大障礙。而國家又有實業與制度建設革新之需,金氏兄妹,仰賴家庭的支持與個人的天資,得以就讀法政、經濟、機械、化學等學科。金城的此次赴英的經歷,歷時不及2年,與其認定其獲取專門的法政學位,學界更傾向於以遊學的性質來看待。但無論如何,在平日參與專業課程之餘,本就熱愛丹青的金城,在留學期間並沒有放棄繪畫,並且還在修讀結束後,壯遊歐陸、渡洋赴美。飽覽西方的山川名勝及人文古蹟。藝術館博物館,尤其是金城流連之地。他不僅豪飲西洋繪畫的經典佳作,亦感念東方藝術的雋永。1906年金城在結束上海短暫的任職後調至京師,遂以才情融入京城詞壇畫界。1910年,他以大理院推事的身份考察各國監獄政策以及刑法制度,勤懇為晚清的立憲新政提供法律方面的施政參考。工作之餘,金城每經一國,則尋訪藝術機構,一解心中之塊壘。
金城山水畫
時事突變,歸國未及詳述西洋司法經驗的一介政法新秀目睹了朝廷的速朽。北洋政府期間,金城在內務部僉事任上倡導將集中於故宮外庭的藝術品,仿照西方博物館的模式,建立古物陳列所,這與他嗜古尚藝的興趣以及縱歷歐美的視野密不可分。幸而得到了上司朱啓鈐的採納,金城進而首度策劃了皇家藝術品的調集、運送,以及公開展示:監修工程、釐定藏品門類,延請華洋學者,撰寫中英陳列説明,為防部分繪畫為風日所蝕,又臨摹副本,交替展示保存……事無鉅細、思慮周遠。當深藏宮禁的藝術瑰寶於1914年十月的武英殿展陳於世人的時候,金城本人也在坐卧臨摹中享受着這一歷史機遇帶給他個人創作的豐厚給養。
馬衡
金石學者、考古學家、書法篆刻家。1924起參與清宮古物清點整理工作,1933-1952年任故宮博物院院長
馬衡先生像
作為父輩的學者,馬衡曾邀請王世襄的父親王繼曾協助參與故宮文化交流的翻譯講解工作。北平淪陷後,王世襄任職的燕京大學停課休學,父親遂引薦王世襄奔赴重慶,協助馬衡整理南遷文物,自此開啓了王世襄的故宮生涯。在馬衡任上,漫長晦暗的戰事時時牽動他守護國寶的神經。1933年北平文物的南遷計劃,馬衡是雷厲風行的執行者,但對1948年末民國政府文物遷台的指令,他卻鎮定地部署員工,“慢一點,穩妥一些……”。
馬衡書法
1948年12月13日解放軍開始圍城,全國幾近解放,傅作義部悉數撤入城中,以中南海為司令部,實行“倚城野戰”。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馬衡關閉午門、神武門及東、西華門,避免軍隊進駐紫禁城,併力諫“剿總”禁止於故宮存儲軍械,倘落一炮,則全城盡毀。對於親友催促其隨專機南行的建議,馬衡頗為不屑,執行國民政府文物南遷的指令亦敷衍推脱。在寫給時任民國教育部部長杭立武的信中,馬衡坦言經濟上的困難:年關將近,物價飛昇,年度經費尚無着落,僅靠前日採購的二萬斤雜糧,發予員工警戒百餘人。運台書畫部分淋雨,若不及時晾曬,則即將損毀。在冬夜的炮火聲中,馬衡仍繼續着《急就篇》的校對工作。願盡典守之則,與宮苑文物一道,迎接時代的新生。
馬衡院長1949年1月22日的日記,記錄了北平和平解放的諸多細節:
下午訪悲鴻,知康同璧代表等訪中共談和,雖受盛大招待,而談及傅作義,則認為不可赦之。戰犯無對等談和之資格,並言杜聿明已以戰犯罪槍決,傅如不放下武器,將為杜聿明第二。康等不敢告傅,擬託悲鴻轉達。悲鴻婉謝之。
……
一小時傅始出席,報告和平為人民所要求,軍人為人民服務,自應徇人民之請,放下武器,已與中共商談。自今日上午十時起令各部隊開始陸續撤退,並誦讀條件。
……
玆錄次日報載協議條文如下:
1. 自本月二十二日上午十時起雙方休戰。
2. 過渡期間雙方派員成立聯合辦事機構,處理有關軍政事宜。
3. 城內部隊兵團以下原建置、原番號自二十二日開始移駐城外,於到達駐地約一月後開始實行整編。
4. 城內秩序之維持,除原有警察及看護倉庫部隊外,根據需要暫留必要部隊維持治安。
……
7. 金圓券照常使用,聽候另定兑換辦法。
……
9. 保護在平領事館外交官員及外僑人員財產之安全。
10. 郵政電信不停,繼續保持對外聯繫。
11. 各種新聞報紙可繼續出刊,俟後重新登記審查。
12. 保護文物古蹟及各種宗教之自由與安全。
13. 人民各安生業,勿相驚擾。
朱家溍
王世襄在故宮的同事、好友
朱家溍先生畢業照
朱家溍夫婦及兒子
1969年10月,故宮博物院大部分職工都在“文革”的運動中下放湖北咸寧“五七”幹校勞動。與王世襄同年的朱家溍也不例外。朱家溍與王世襄均為世家子弟,晚清的蕭山朱氏曾出五代翰林,到父親朱文鈞這一輩,不僅科舉中式,又讀取了英國牛津大學經濟學的學位,負責財政預算編定,效力朝廷。與傳統文官一樣,朱家世代搜訪古籍善本,家藏品類豐富,不乏精品。朱文鈞早年就以豐富的善本、碑帖以及書畫收藏而成為故宮博物院的專門委員,負責1934年於倫敦舉辦的中國古代藝術展覽故宮藏畫的籌備與遴選,展覽歸來,數十箱文物隨即遷往貴州。自1933年以來,國民政府就擔心北平不抵日軍侵擾,暗自籌劃故宮文物的南遷保護工作,隨着戰事吃緊,國民政府內遷,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分別保存在貴州安順、四川峨眉和樂山三地,由遷至重慶南安海棠溪的故宮博物院院部總領。
王世襄1972年在湖北咸寧五七幹校
朱家溍先生與王世襄在倦勤齋室內裝修論證會
朱家溍與王世襄都是在重慶協助整理南遷文物而開啓各自的故宮生涯,回到北平後,二人同在故宮古物館,私交甚篤。在“五七”幹校的勞動中,戲迷朱家溍總是自稱有武生身手,挑卸搬扛不在話下,還在組織生活會上中氣十足地上前自報家門:“本人封建餘孽朱家溍!”成為幹校“改造人員”記憶中的趣談。業餘休息時間,他還以行李箱的口吻寫童話,排解心中的煩悶,將手中的行李隨父親周遊歐洲、伴自己“轉戰南北”的見聞,以充滿童真的語言記錄,《一隻皮箱的自述》成了“五七”幹校時期朱家溍別樣的人生獨白。
1972年除夕,朱家溍收到了來自王世襄的新春來信,隱含着詢問何時返京的關切,他以詩作答,全無消沉:
京都事物想清嘉,洽洽年光入舊家。
日炙未消牆角雪,盆梅猶放隔年花。
氍毹被地燻爐暖,畫燭當筵稚子譁。
三載辛勤學老圃,今年依舊系匏瓜。
歸期無着,將自己比做依然懸掛的匏瓜,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幽默,也只有在枯燥疲乏的勞動中依舊保持對生活的温度與精神敏鋭的豁達之人,才能率性自嘲,並對世界還以樂觀昂揚的趣味。“改造”期間,朱家溍還參與了湖北省諸多文化古蹟的考察鑑定工作,在他看來,這同當年“三反”關禁閉時,難得有空學習俄語一樣,是在京城無法想象的實地接觸真跡、自我提升的機會。
這些故宮的“老資格”有些是王世襄的叔父姑舅,有些是王世襄的同儕好友,他們也各自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為故宮,為文物事業的正常運轉發揮着重要的作用。王世襄“宮中”的貴人名單很長,還有彈得《高山流水》的畫師管平湖、因購《遊春圖》而債台高築的張伯駒、陶瓷專家郭葆昌、書畫教育家啓功……他們勠力同心,在20世紀初的京城守護着昔日孱弱古國的悠悠文脈,也給予了王世襄,以及更多後學一個昂揚樂觀,温厚含蓄的獨特氣質。
參考資料:
推薦
王世襄,著名文物專家、學者、收藏家。畢生致力於書畫、明清傢俱、漆器等傳統文化的收藏整理、保護與研究。王世襄自幼在濃郁的藝術世家深受傳統文史薰陶,父親就曾受聘故宮博物館研究員,母親金氏家族更是京派繪畫的旗幟。王世襄夫人袁荃猷的剪紙藝術創作極富特色,同時也為王氏文物研究作出了有力支持。全書十章共分上下兩編,上編主要介紹王氏祖父、父親、母親、舅舅、妻子等人的藝術修養,下編則專門介紹王世襄本人的藝術收藏與研究成果。
一門風雅:王世襄家族的藝術世界 張建智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