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境內阿爾泰共和國

俄羅斯境內阿爾泰共和國

阿爾泰共和國(俄文:Респу?блика Алта?й;阿爾泰文:Алтай Республика 拉丁文:Respublika Altay)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西伯利亞聯邦管區。位於歐亞大陸中心、西西伯利亞南部的阿爾泰山地,東鄰圖瓦共和國,南與哈薩克斯坦、中國和蒙古接壤,北與科麥羅沃州搭界,西北是阿爾泰邊疆區。面積92,600 平方公里,人口 202,947 (2002年)。首府戈爾諾-阿爾泰斯克,距首都莫斯科3641公里,和莫斯科的時間差是早3個小時。原名為戈爾諾-阿爾泰自治州。1992年改為今名。

衞拉特蒙古的一支一阿拉泰人

衞拉特人最早居於葉尼塞河上游,以狩獵為生。13世紀初歸附成吉思汗,改營畜牧。15世紀中葉形成了強大的衞拉特聯盟,其首領也先汗(1407~1454年)曾短期統一東西蒙古各部,建立衞拉特人統治的國家組織,勢力範圍東起興安嶺,西越阿爾泰山至巴爾喀什湖、葱嶺,北起安卡拉河、貝加爾湖,南抵大漠,成為元朝滅亡(公元1368年)後中國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最後一股強大勢力,它對東方歷史產生過不可忽視的影響。清朝初年時主要分佈在蒙古高原的西部,故又稱為“西蒙古”。

俄羅斯境內阿爾泰共和國

16世紀以後,衞拉特聯盟活動重心移到大西北(今新疆地區)。聯盟中實力最強的準噶爾部,把其它部落統一了起來,建立強大政權,創制自己的文字,確定法律制度(衞拉特法典),改進放牧方法,經營農業種植和手工業,利用外國先進技術發展制絨業、金屬製品製造業。當時準噶爾地區經濟繁榮,人口增長。準噶爾部統治地域包括天山南北和阿爾泰山東西等我國西北廣大地區。清康熙十八年(1679),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稱"汗"。我國學術界,國際學術界早已矚目於衞拉特,把它視作蒙古學的一部分。前蘇聯、日本、德國的專家曾先後出版發表探索衞拉特歷史之謎的專著和文章。

俄羅斯境內阿爾泰共和國

居住在俄羅斯的阿爾泰人(Altai)與蒙古人有着密切的族源關係,被學者認為是蒙古族的一支。全俄羅斯共有阿爾泰人67239人(2002年統計),佔俄羅斯聯邦總人口的0.02%,他們絕大部分居住在俄羅斯阿爾泰共和國。阿爾泰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西西伯利亞主要行政區之—,面積9.29萬平方公里,佔俄羅斯聯邦領土面積的0.5%。

俄羅斯境內阿爾泰共和國

阿爾泰地區曾長期處於蒙古衞拉特部準噶爾人的統治之下,阿爾泰人舊時一直稱其為“阿爾泰衞拉特人”,自稱“衞拉特人”,屬蒙古準噶爾部。

1679年準噶爾部與清朝開戰,準噶爾部兵敗,一部分蒙古準噶爾人退到這裏,並融入了一些居住在阿爾泰地區的其他部落,演變成了今天的阿爾泰人。當清朝勝利後,該地區被清朝管轄,當地的準噶爾人被編入阿拉坦淖爾烏梁海二旗,他們就是現在的阿爾泰人的前輩。

17世紀,俄國越過烏拉爾山向東向南擴張,逐漸侵入衞拉特蒙古各部牧地。18世紀初,俄國軍隊已深入到當時由準噶爾部遊牧的亞梅什湖畔(今俄羅斯巴甫洛達爾市南),並在這裏建築侵略據點,駐紮軍隊,向當地牧民強徵賦税。康熙五十五年(1716),為了反擊俄國的侵略,準噶爾首領策妄阿拉布坦派大將大策凌敦多布率軍近萬人進行反擊,包圍了入侵的俄軍。俄軍在布赫戈利茨率領下堅守了70多天,最終以損失近3000人的代價而失敗,少數殘軍逃跑。準噶爾軍民在此次戰役中不但消滅、俘虜了眾多侵略者,暫時地阻止了俄國進一步侵略擴張的步伐,而且也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決心和勇氣。

俄羅斯境內阿爾泰共和國

1864年9月(同治三年八月),巴布科夫帶領600餘名全副武裝的俄軍駐紮塔城,威逼清廷代表簽約,"若不照此辦理,稍有更改,我們立即起程回國,只好派兵強佔"(同上,卷21)。清廷被迫於同年10月7日(九月七日)同沙俄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又稱《塔城條約》)。這個勘界議定書,連《北京條約》定為界湖的特穆爾圖淖爾也被沙俄劃為內湖。

通過《北京條約》和《塔城條約》,俄國割佔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約44萬平方千米的中國領土,侵佔了齋桑湖、圖克勒淖爾、特穆爾圖淖爾及附近的大片土地。

這樣,就將原來遊牧於阿勒坦河(今比亞河)、阿穆哈河(今阿巴坎河)一帶的唐努烏梁海10佐領地,遊牧於鄂爾噶汗山東北的三音諾顏部烏梁海13佐領轄地的一部分,遊牧於阿勒坦淖爾(今捷列茨克湖)的阿勒坦淖爾烏梁海2旗,和遊牧於科爾沁河(今庫爾楚木河)至都魯淖爾(今蒙古國浩騰諾爾東南部)的阿勒坦烏梁海7旗的一部分,以及塔爾巴哈台山以北直至額爾齊斯河的土爾扈特遊牧地、阿拉套山以北的察哈爾營牧地、額魯特上3旗牧地等轄地,劃歸俄國。駐牧於上述地區的蒙古各部落,"隨地歸為俄國"。

蘇聯十月革命後,於1922年6月1日在阿爾泰人的土地上建立了衞拉特自治州,1948年1月7日改為戈爾諾—阿爾泰自治州,1992年改名為俄羅斯聯邦阿爾泰共和國。

俄羅斯境內阿爾泰共和國

阿爾泰人早期操衞拉特蒙古語,由於受到突厥人的影響,後來改操阿爾泰語系的突厥語族吉爾吉斯—奇普恰克語,可以和維吾爾人、哈薩克人進行語言交流,但是他們不信仰伊斯蘭教,而信奉原始薩滿教,有部分人在俄羅斯人的影響下,已經改信東正教。

保留蒙古語特點:1938年為止,阿爾泰人一直使用託忒蒙古文,1938年以後開始使用斯拉夫字母拼寫本民族語言。從1922年開始用蒙、俄兩種文字發行《阿爾泰啓明星報》至今。由於長期生活在俄羅斯和哈薩克人中間,語言受其影響很大,但山水地名、畜牧業術語還是保留着蒙古語特點。

阿爾泰共和國位於歐亞大陸中心、西西伯利亞南部的阿爾泰山地,

它的範圍在東經84°00'至89°50'、北緯49°05'至52°35',中心城市戈爾諾-阿爾泰斯克。該共和國地形較為複雜:山巒起伏,山間谷地和山前坡地與山頂地區海拔高度相差較大,主要山脈在東南部,即卡通山脈和庫賴山脈;在西北部是較低的切金山脈和巴謝拉克山脈,別盧哈山海拔4506米,是西伯利亞最高的山脈。山間低地是草原,主要有阿拜草原、庫賴草原和喬亞草原等,山川眾多,湖泊遍地也是該地區的重要地理特點。分為三個土壤帶:一是山地土壤帶,即高山凍土、高山草場和山地草原地,二是山地森林帶,即被沖刷的林地,三是山地森林草原帶。第一土壤帶質量不佳,氣候條件不適合農作物生長,但草場面積很大,可收割大量飼料用草,更適合發展放牧業。第二土壤帶碎石遍地,還有山岩和峭壁,土壤貧脊,這裏生長着許多高大的林木,具有開採價值和水土保持、氣候調節及醫療保健作用。可用來種植青貯飼料和其他飼料的土地面積有限,其餘地方適合發展牛羊放牧業和馬鹿飼養業。第三土壤帶以山前坡地和山間凹地為主,集中了該共和國一半以上的耕地,上質多數為黑鈣土,可種植穀物、經濟作物、蔬菜、水果和飼料作物。大小湖泊7000餘個,其中多數為岩溶湖、冰磧湖和天然堤堰湖,最著名的當數捷列茨科耶湖。捷列茨科耶湖在當地素有"黃金般的湖泊"之美稱,冰川是該共和國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阿爾泰共和國森林資源總面積368.5萬公頃,主要樹種有西伯利亞冷杉和雲杉。阿爾泰共和國地下埋藏着許多貴重金屬和稀有金屬,如金、水銀、鉬、鈷、鉭和鋰等。全共和國已探明20餘處鎢、鉬、鈷、鎳、鉍、和錫礦產地,在共和國西南地區還發現了銅、錳、錫、石煤的褐煤產地。其中鉍、鉭、鋰、銣和銫儲量之豐富。

內蒙古藝術交流協會:【文化旅遊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24 字。

轉載請註明: 俄羅斯境內阿爾泰共和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