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娃”遊古城活動現場。(許天長攝)
北侖區郭巨街道位於寧波的最東角,三面環海。這裏生活着一羣孩子,或留守,或家境困難,因為他們都生活在海邊,所以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海娃”,在這裏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家--“海娃之家”。
3月5日一大早,東港社區社工周燕就帶着“兒子”凱凱來參加“海娃之家”發起的“海娃喊你遊古城”系列活動,體驗馬燈舞、活字印刷等獨具特色的非遺文化。“這個送給你!”活動後,凱凱把自己親手製作的印有“媽媽,您辛苦了,節日快樂!”的創意作品作為三八節禮物送到了周燕的手上。周燕一把抱起凱凱,高興地向眾人展示:“這是我兒子送我的三八節禮物!”
原來,周燕和凱凱結對一年半來,一直負責凱凱的學業和功課。據瞭解,目前在郭巨街道東港社區,一批社工成了留守兒童的“海爸”“海媽”,像凱凱這樣有“海媽”的“海娃”還有不少。
今年6歲的好好是當地幼兒園大班的孩子,父母自她小時便外出打工,她由年邁的外公外婆照顧。外公因患重疾,外婆照顧力不從心,社區黨員姚丹君知道情況後就成了她的“海媽”,除了帶她週末參與各類活動外,還承擔起部分陪其外公看病的重任。
據瞭解,隨着經濟的發展,郭巨農村不少家庭夫妻雙雙遠離家鄉,外出打工、經商,而他們的孩子留守在家裏,由老人或親戚代養。“海娃”們由於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再加上一些家庭存在經濟條件差、生活環境不好等情況,生理和心理存在一些問題。
“‘海娃’們包括兩個羣體: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這兩個羣體往往是相互交叉疊加的。”郭巨街道婦聯主席張芬娜介紹,多年來,郭巨街道幫扶一直立足個體和羣體需求開展多樣化的服務工作。據統計,整個郭巨街道有300多名留守兒童、近30名困境兒童。“其中,有18個特別需要關注的‘海娃’,他們都有專門結對的‘海爸’或‘海媽’。”張芬娜説。
“凱凱的母親已經過世了,孩子不太愛説話。”凱凱奶奶告訴記者,2020年9月,凱凱上一年級,“海娃之家”送來了一張書桌,還送來了一個“媽媽”。“周燕來了後,孩子人也開朗了,和我的話也多起來了。”凱凱的奶奶回憶。為幫助凱凱,周燕經常與他談心,輔導他寫作業,週末還帶他參加各類“海娃之家”的活動。在周燕的努力下,凱凱漸漸打開了心扉,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只要‘海娃之家’在,我孫子的臉上就不會缺笑容!每次‘海娃之家’有活動,他都會讓我們幫他報名。”凱凱的奶奶告訴記者。
“社區的關愛和幫助不能缺位。”東港社區黨委書記王英介紹,社區始終關注着這個羣體。2017年4月,“海娃之家”最先在東港社區成立。為了讓更多的專業人士參與進來,2018年9月,“海娃之家”和周邊8家基層黨組織建立起公益黨建聯盟,共同打造了一個成長指導、家庭教育、社會實踐的多元平台。學校、企業、社會組織和社區一起對“海娃”們開始精準幫扶。
“‘海爸’‘海媽’不能光結對、掛個名字,要真正對孩子付出真心和精力。”“海娃之家”的負責人鄭楊芳告訴記者,“海爸”“海媽”都有相對量化的基本標準,比如每週要和孩子聯繫交流,定期輔導作業,每月與孩子的託管人聯繫一次,每學期制訂一份幫扶孩子的計劃,並定期報告工作的進展情況等。“這些孩子的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我們力所能及地為他們提供一些關愛,看着他們鬧,看着他們笑,看着他們學業進步,我們也很欣慰和快樂。”“海媽”周燕説。
記者孫肖
編輯: 陳奉鳳糾錯:[email protected]
【來源:中國寧波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