鞦韆抬閣:流動的立體畫

鞦韆抬閣:流動的立體畫

鞦韆抬閣隨遊藝隊伍在村中穿過。 李曉紅攝

在安徽,至今還保留着許多古老的民俗活動,只為祈求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展示心底美好的訴求,其中,宣城市績溪縣湖村的“鞦韆抬閣”便是重頭戲之一。

湖村地處績溪東邊的大山之中,村口幾十株蒼老的古樹將村子隱得嚴實。一條綠水繞過湖村,形成一個特大的“S”形,從空中俯瞰,湖村竟是一個天然的陰陽八卦太極圖。村裏胡章兩族的先祖之墓,則恰到好處地處於陰魚陽魚兩點之上。由此一來,“太極湖村”的名稱不脛而走。

清道光間,外出經商而席豐履厚的徽商,將鞦韆抬閣從蘇州搬進績溪,之後流行於湖村、瑞川、坦頭、莊川一帶。後來湖村舉辦觀音會時,將其列入觀音會遊藝活動而流傳至今。我們今天看到的鞦韆抬閣便是其中最精髓的部分。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績溪非物質文化遺產——鞦韆抬閣。

在村子的古老街道上,村民們簇擁着鞦韆抬閣前行。鞦韆抬閣其實是一個活動的舞台,鞦韆由半徑約2米的風車組成,架於花船之上緩緩轉動。花船由8位壯漢抬着行走。十字轉輪四端懸掛着活動彩椅,四少女扮彩旦,著紅、綠、黃、白古服,縛坐在椅子上。她們吟唱着《採蓮》、《賞荷》等徽調,嗩吶吹奏,鑼鼓擂響。

抬閣為木製方箱,四周鏤花。令人驚歎的是,抬閣上用鋼筋按人物造型分層次把小演員固定其上,巧妙天成,不露破綻,驚險奇觀。幼童們均扮成歷史戲曲人物,或鳳冠霞帔,或峨冠博帶,或金盔鐵甲,他們或坐或立,且行且表演。

鞦韆抬閣不僅需要一支嫺熟的表演隊伍,還要有完整的劇本資料,僅化妝綁紮鋼筋架這一項絕活,族中規定不得輕易示人。現在,這項地域絕活是省級非遺項目。

鞦韆抬閣隨遊藝隊伍在村中穿古巷,過老橋,鑼鼓喧天,烏銃鳴炮,震山壯威,萬眾跟隨,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鞦韆抬閣像一首流動的詩、一幅立體的畫,演繹在村莊、曠野與天地間。

“鞦韆抬閣”的傳承人對祖上寶貝的堅守與傳承,使得這項古老的民俗文化得到很好的保護,它像積着經年老灰的古董,卻在最不起眼的角落留存着歷史的記憶,愈是走近,愈能看清它的精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24 字。

轉載請註明: 鞦韆抬閣:流動的立體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