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9月1日電 題:東西部協作“閩寧模式”續寫新篇章
新華社記者孫奕、謝建雯
一場秋雨過後,地處寧夏銀川市永寧縣的閩寧鎮福寧村仍然人氣不減。送走當天最後一批遊客,村民謝興昌的“山海小院”暮色輕染。在小院裏的閩寧協作成果展示館,他已為近6000人講述了閩寧鎮“幹沙灘”變“金沙灘”的發展故事。
謝興昌在“山海小院”展覽館裏講述閩寧鎮近年來的發展變化(2022年5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故事源於一場山與海的“攜手”。1996年,根據中國政府東西扶貧協作的決策部署,位於東海之濱的福建省與地處西北之塬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建立起對口協作關係,中國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閩寧模式”由此打開。
近10年來,閩寧兩省區不斷拓展協作深度,創新協作方式,優化協作機制,創造了中國特色反貧困治理的生動實踐。如今,在推進全面脱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這場跨越時空的山海情緣正不斷續寫新篇章。
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2021年6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出山遇見海
寧夏西海固地區山大溝深、十年九旱、生態脆弱。謝興昌的老家——西吉縣就位於這裏。20世紀80年代末,村裏人還過着土裏刨食的苦日子。
1997年7月15日這一天讓謝興昌難忘。當天,福建和寧夏共建的“閩寧村”在銀川市一處戈壁灘上破土開工。西海固移民離開了世代居住的村莊,跨越400多公里,搬離大山開始建設新家園。
來自福建的各類資源開始向閩寧鎮傾斜。26年來,閩寧鎮使用東西協作資金累計達2.46億元,共安排實施項目57個,累計引進閩籍企業13家,涵蓋養殖、種植、製造加工、電子商務、高新技術等領域。
在閩寧協作支撐下,閩寧鎮結合自身稟賦,培育出釀酒葡萄和紅樹莓種植、肉牛養殖、設施温棚等特色產業,全年人均純收入從剛開始移民開發時的500元左右,增長到去年的約1.6萬元。
如今,老謝家從土坯房變成了漂亮的二層小樓。隨着扶貧題材電視劇《山海情》熱播,故事發生地閩寧鎮成為熱門“打卡地”。老謝也吃上了“旅遊飯”,他特地打造了山海小院,做起了義務講解員。“我想把閩寧協作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謝興昌説。
截至2020年底,福建省、福建對口幫扶市縣(區)及社會各界累計投入幫扶資金33.69億元,其中60%以上用於寧夏深度貧困地區,援建項目4000多個。2020年11月,寧夏最後一個貧困縣——西吉縣如期脱貧。
在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立蘭酒莊釀酒葡萄種植基地,農户在田間採摘葡萄(2019年9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幸福“拼”出來
愛拼才會贏!這句福建人的口頭禪,如今張秋麗也常掛在嘴邊。從一位普通的西海固農村婦女,成長為身兼工人管理、工序排線、產品把控等數職的車間組長,她花了三年時間。
張秋麗的轉型,得益於福建企業家來寧夏投資建廠帶來的廣闊天地。34歲的張秋麗家住西海固腹地的涇源縣香水鎮思源村,為了貼補家用,她種過地、打過零工,但收入始終不穩定。2019年,閩商黃水海在涇源縣投資的户外用品生產車間招工,張秋麗成為一名產業工人。
“剛開始我連線都不會穿,只能努力學、使勁練,現在一個月能掙4000元。”張秋麗説,“只要人勤快,月月都有好收成。現在掙錢顧家兩不誤,很滿足很幸福。”
農村務工人員是脱貧增收的一大主力。近年來,閩寧協作聚焦農村人口就業增收,通過吸引閩商來寧投資建廠、輸送務工人員赴閩等方式,不斷加強勞務協作。據統計,已有6700多家福建企業入駐寧夏,每年有5萬多寧夏人在福建務工。
2021年,福建累計幫助3.56萬寧夏農村勞動力實現穩定就業,其中脱貧勞動力1.96萬人。福建省第十二批援寧幹部、涇源縣政府辦副主任王健説,當地羣眾已經實現從“要我脱貧”到“我要致富”的觀念轉變,現階段的閩寧協作就是要為願意奮鬥的人打好產業基礎、創造就業機會。
“剛開始,一些人存在把上班當副業得過且過的思想。日子久了,村民幹勁也被帶動了。現在大家開始比着幹,拼勁十足。”黃水海説。
遊客在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棚湖灣紅樹莓基地採摘紅樹莓(2021年9月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續寫新篇章
脱貧摘帽不是終點。如今,閩寧協作已踏上鄉村振興的新徵程,跨越幾千公里的山海情誼也開啓了新章節。
2021年5月,福建和寧夏召開了閩寧協作第25次聯席會議,簽訂合作項目49個,共同編制了《“十四五”閩寧協作規劃》,推動閩寧協作進一步走深走實。
明確閩寧鎮打造東西部協作示範鎮、移民致富提升示範鎮、鄉村振興示範鎮,推進10個閩寧產業園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全面鞏固提升100個左右閩寧示範村,“十四五”末在寧閩籍企業(商户)達到1萬家左右……
如果説閩寧協作在脱貧攻堅時期,需要更多考慮授人以魚的直接需求,現階段則更側重在培育產業授人以漁。
“希望能把東部的發展經驗、優質企業留下來,把西北的吃苦精神、生動實踐帶回去,促進兩地協作、共同發展,這就是我對自己履職盡責的期待。”王健説。
閩寧協作一直在路上。26年來,閩寧兩地堅持互派幹部掛職。福建已累計派出十二批200多名援寧幹部到寧夏掛職,更有數千名教師、醫生和科技人員接力幫扶。福建對口幫扶的寧夏9個縣區,每個縣區至少有50名福建專業技術人員在各行各業服務,為當地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福建省第十一批援寧幹部賴大慶儘管已經結束了為期兩年的在寧掛職任期,但他始終心繫寧夏。返回福建的一年裏,賴大慶在廈門又幫助開設了幾個寧夏消費扶貧特產館,銷售範圍從土蜂蜜、牛肉等涇源特產擴大到紅酒、枸杞等寧夏特產。現任職廈門市海滄區東孚街道黨工委書記的他,最近還謀劃與涇源縣黃花鄉結對合作。
“接下來,我們想針對兩地幹部開展線上培訓,挖掘鄉村振興方面的合作潛力,互學互鑑,把閩寧協作繼續下去。”賴大慶説。(視頻記者:盧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