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旭:天壇的齋宮歷代帝王使用頻率最高

吳文旭:天壇的齋宮歷代帝王使用頻率最高

吳文旭給尤萬娜介紹天壇

談起天壇的建造歷程,北京導遊協會會長吳文旭為留學生尤萬娜講到,明永樂皇帝建造天壇時,天壇還在城外,為了保護皇帝在天壇的安全,便在齋官內外修了兩道御河。宮牆也有兩層,外層叫磚牆,內城稱紫牆。紫牆四周有167間迴廊環繞,是守衞齋宮的八旗兵丁遮避風雨的地方。迴廊上繪有1300多幅人物、山水、花卉等彩畫。迴廊外面有深池環繞,整個齋宮因它們的存在固若金湯。

天壇齋宮建築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建築最宏偉,是皇帝每次祭天前靜心自省、回顧得失的地方,由此,天壇的齋宮歷代帝王使用頻率最高。

天壇是祭天的場所,皇帝要對老天爺稱臣,自稱天子。按照從老天爺開始的排序,皇帝在天壇的地位確實不算高。紫禁城裏的琉璃瓦是金黃色的,而齋宮雖然也是皇帝住的地方,琉璃瓦卻是一水兒的青綠色,綠色琉璃瓦表達帝王向天稱臣、莊敬恭謙之義。皇帝每次來天壇祈谷、祈天前,首先要到齋宮齋戒沐浴。按照明清兩代帝王的典制規定,皇帝需在祭天的前三日來齋宮齋戒,不沾葷腥葱蒜、不飲酒、不娛樂、不理刑事、不弔祭、不近女人,多洗澡,名為“齋戒”,又稱“致齋”。

祭天大典從冬至日的拂曉正式開始,據説冬至這天夜裏陽氣開始逐漸增強,而陽氣能使萬物滋生繁衍。拂曉時分儀式開始時,圜丘壇內掛起燈杆,懸着大燈籠,叫作天燈,此時壇內通明。皇帝從齋宮坐車來到事先搭好的大帷幕內更換祭服,脱去鞋子,換上禮靴,然後才能登壇行禮。

同時,明清兩代皇家祭天大典樂舞的機構坐落在此。天壇神樂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皇家音樂機構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皇家音樂學院之一。它裏面最重要的聲音是被譽為“華夏正聲”的中和韶樂。中和韶樂是明清兩代用於國家祭祀天地、祖先等重大國事活動的專用禮儀性音樂,起源於3000多年前的西周雅樂,明代洪武年間定名為中和韶樂,清代一直沿用。中和韶樂也被稱為八音樂,以金、石、絲、竹、土、木、匏、革8種材料所製成的編鐘、鎛鍾、編磬、笙、琴和瑟等16種樂器演奏,融禮樂歌舞為一體。600多年來,在祭祀、朝會、宴享等各類皇家儀禮場合,都有中和韶樂的莊嚴演奏。

“古文化遺傳的傳承沒有一帆風順的。”吳文旭説道,神樂署建築在2004年才得以修復,經過挖掘整理,直到2006年,沉寂了百餘年的中和韶樂才在這裏再度奏響。“立於禮,成於樂”,禮樂的內容可隨時代、社會而大有異同,但其教化心靈的作用永在常新。

目前天壇神樂署作為古代音樂博物館向公眾開放,館中陳列展示了神樂署歷史、樂律、詞曲、琴瑟、鼓和壎笙等樂器、中和韶樂、舞蹈服飾等,其中的展品均可以實際演奏,並有盲文解説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64 字。

轉載請註明: 吳文旭:天壇的齋宮歷代帝王使用頻率最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