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欣 見習記者 許洪勝 呂康麗 劉炎 東營報道
11月14日,“全國媒體利津行”採訪團來到了美麗的鳳凰城濱河休閒旅遊區,近距離欣賞黃河的壯美。
鳳凰城濱河休閒旅遊區位於利津縣城東黃河灘區,南起宮家險工,北至王莊險工,全長27.5公里,現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山東省自駕遊示範點和山東自駕遊露營基地。景區毗鄰利津縣城,黃河大堤如一道綠色長城將縣城和景區分為東西兩部分,滔滔黃河奔流,巍巍黃河大壩屹立,生態環境優美、黃河文化底藴深厚、河防景觀獨特、旅遊資源豐富,集雄、奇、險、峻於一身,有“水上長城、生態畫廊”的美譽。
記者們首先來到了鳳凰城濱河休閒旅遊區的核心區域——黃河外灘。黃河外灘南起利津黃河大橋、北至綦家嘴。這裏森林覆蓋率達到80%以上,生態環境良好,温度比縣城低2-3攝氏度。從黃河外灘廣場沿河向北走便是千步柳蔭路,全長666米,取六六大順之意。XX網XX記者説:“在這裏走一走,看看黃河的美景,非常愜意。”
在黃河最下游,便是當時黃河上最東方的渡口,俗稱“東津渡”。明清時期該渡口為漕運鹽運碼頭,商業極盛。1947年7月,陳毅、張雲逸等率華東軍區機關由此渡河,轉戰西去,該渡口又稱“英雄渡”。直到2000年,利津黃河大橋竣工通車,千年東津渡完成其歷史使命,退卻其渡運功能。
黃河棧橋是黃河外灘的標誌性景觀工程,於2012年完工。長376米,寬12米,其中“3”代表黃河先後三次(公元11年,王莽新三年,黃河決口魏郡,初走千乘,史稱“前乘河口”,直到1048年;1855年黃河決口銅瓦廂奪大清河入海,淤沒了鐵門關;1947年,堵復花園口,重新迴歸豫魯流路,從利津入海)由利津入海,“76”則代表1976年,黃河人工改道由墾利區入海,“12”代表黃河在利津1200年的歷史。
順着棧橋走,記者們來到了觀瀾亭。此亭雙層六角,因古鳳凰城的東門為“觀瀾門”而得名。亭子底座8米見方,高7.6米,上面用毛體篆刻着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觀瀾亭”。柱子兩側是民國名士蓋重熙撰的一副對聯,上聯是“袖吞河色黃千里”,下聯是“窗納海光綠一勺” ,由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利津書法家協會主席馬劍暢所書。
近年來,利津縣秉承“兩山”理論,緊緊圍繞全市“打造山東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建設富有活力的現代化濕地城市”目標定位,立足地域特色和資源優勢,謀劃推進沿黃鄉村振興產業帶建設,積極打造建設了一批文旅、農旅融合項目,為加快推進文旅產業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全縣高質量發展打造了新的經濟增長極。
據介紹,利津縣今後將緊緊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重大國家戰略,聚力打造沿黃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充分挖掘、整合沿黃生態歷史文化和鄉村旅遊資源,不斷打造鄉村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精品項目。同時,通過組織開展一系列的鄉村旅遊文化活動,打造鄉村旅遊特色品牌,培育鄉村振興新功能,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實現旅遊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