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內羅畢2月19日電 27歲的江蘇姑娘李奕,沒有跟許多在非洲的同齡人一樣就職中資企業,而是選擇與當地人合開一家農業公司。
這家公司目前在肯尼亞有三座農場,其中一座位於距首都內羅畢約兩個小時車程的米阿地區。正值午餐時間,坐在農場附近一個分揀倉庫旁的簡易辦公室裏,李奕端起“自家種”的員工餐,匆匆扒上幾口後,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與農場一起成長
創業之前,李奕是一家全球知名管理諮詢公司的諮詢師。出於對非洲好奇,兩年多前她從公司的北京辦公室申請調到內羅畢。2020年底,她開始考慮創業,希望可以做一些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更有意義的事情。在他人介紹下,李奕結識了公司合夥人彼得·穆希。
起初,穆希的團隊只有一座農場。“但我覺得非洲農業很有發展潛力,所以想要試試!”李奕説。
李奕(右)在田間地頭。新華社記者龍雷攝
經營農場讓李奕收穫很多。“創業跟做諮詢真的挺不一樣,雖然都是去解決一些商業問題,但創業者更要有主人翁意識。創業公司迭代速度非常快,所以我會有一種跟公司一起成長的感覺。”
一直以來,李奕的父母和朋友都很理解並支持她在非洲創業。“我也想給自己一個新環境快速成長,讓自己的人生多一些挑戰。”
從田間到市場“一鍵直達”
李奕告訴記者,公司的主打農產品是西紅柿和辣椒等,創立這家農業公司就是為了給本地市場提供品質更好、更加實惠的新鮮蔬菜。
“今天收穫、倉庫分揀,次日凌晨發貨……基本上24小時之內就能實現從田間到市場的‘一鍵直達’;當地農户也無須通過中間商做買賣,可以獲得更高收入。”她説。
據李奕介紹,公司還設有產品可追溯系統,“假如某個番茄有問題,我們能夠知道它來自哪個農場甚至哪塊地,是誰分揀的”。
如何讓農業成為年輕人的“菜”?
在公司,49歲的合夥人穆希主要負責生產和培訓等工作。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從事農業最大的挑戰在於人力資源方面。
穆希介紹,這家公司把培訓年輕人當作一項重要業務。成立至今,公司已經培訓100多人,現在已有45個年輕人在不同技術或管理崗位做學徒,培訓內容包括水資源管理和農產品處理等。“農場的學徒也是員工,他們與其他人一樣有收入。學徒80%的時間在農場工作,20%的時間在教室學習。”
李奕(左)在田間地頭。新華社記者龍雷攝
在肯尼亞,大多數年輕人不會把從事農業視為一個理想職業,因為在當地,經營成功的農業公司並不多。“我覺得唯一可以吸引年輕人加入公司的辦法就是讓農業生產變得更加有趣,我們想到的是引入科技元素。”穆希説。
穆希解釋説,年輕人對科技充滿熱情,他們會對運用一套系統來管理水資源很感興趣,也願意為一套防控病蟲害的系統而工作。“一旦你的農場變成科技驅動的農場,你就不會為找不到年輕員工而發愁。”
“這是一個雙贏結果”
李奕認為,雖然她和穆希及其他當地員工的背景很不一樣,但是他們之間不存在交流障礙。“穆希是一位思想開明的肯尼亞人,他年紀比我大不少,非常有經驗,也願意學習新知識,接受新觀念;而我也因為多年在不同國家生活,已經習慣跟不同文化的人打交道。”
“其實,我從肯尼亞朋友們身上學到不少東西。他們平時都非常樂觀、開心,很少焦慮。”李奕説。
穆希説,李奕的加入對公司幫助很大。“目前公司聚焦的幾個關鍵領域,都可以從中國得到借鑑。尤其在農業方面,可以從中國引進的經驗和技術很多,比如温室大棚、無人機噴灑作業、自動灌溉系統等。”
“我認為這是一個雙贏的結果,是肯尼亞人和中國人成功合作的案例。”他説。(文字記者:王小鵬;視頻記者:馮燚偉;攝影記者:龍雷;剪輯:孫碩;編輯:程大雨、金正、王申)
新華社國際部製作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平台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