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晴圓缺,月之百姿折射人生百態;
透過月亮,閲盡人世滄桑,悲歡離合。
月亮在日本傳統中是深受喜愛的美麗之物,日本在上千年曆史中進行着以月亮為主題的各式藝術創作。月亮同時也是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賞月是日本美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日本最後一位浮世繪創作天才月岡芳年在其木刻版畫系列作品《月百姿》中對於這個傳統題材處理的獨創性,使得《月百姿》成為集大成於一體的“最後的浮世繪傑作”。
如同葛飾北齋的《富士三十六景》、安藤廣重的《東海道五十三次》,《月百姿》遵循了浮世繪中以多幅作品開發同一個主題的創作模式。芳年使用的是傳統的藝術創作形式,是對日本傳統藝術和文化的致敬,卻在繪畫過程中吸收了許多西方的繪畫技巧,形成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現實主義獨特風格。線條和構圖具有着極強的動感,非常適合表現人物內心的情感衝突,其畫作中所表現的人物情緒中所藴藏的強度和範圍在浮世繪的歷史中前所未見。芳年在《月百姿》中對色彩的精妙運用,對後來的版畫藝術家也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繪本中的作品從構思到製作,均執行了超高的藝術標準。
100種月亮,100個故事。《月百姿》詮釋了人間之事與月亮形成某種關聯時的精彩瞬間。每一幅畫面中的月亮都是獨一無二的。滿月和絃月的造型多次出現,對書中與月亮相關的的細節給予了特別的裝飾處理和説明。《月百姿》刻畫了各種各樣的人物;講述了他們在面對不同尋常或極端情況下的情緒反應。芳年的版畫對個體人物情感和人物心理敏感程度的表現是革命性的。
芳年在《月百姿》中所體現出的精湛技藝、寫實風格和情感內涵深受世界各地讀者的喜愛,引發着他們的情感共鳴。芳年正是通過獨一無二的見解把一個既定的藝術形式——浮世繪——帶到了傳統邊界之上的高度。他在日本與現代性相適應的艱難過程中始終站在時代的最前沿,在跌宕起伏的歷史變革中以勇氣、洞見和人格力量讓浮世繪得以重生,用最後一抹榮耀的迸發讓浮世繪光彩煥發。
不同於市面上諸多介紹日本浮世繪的畫冊,《月百姿》作為“最後的浮世繪傑作”,摒棄大而全的泛泛介紹,以“100種月亮,100個故事”為主題,通過取材於歷史、文學、戲劇、神話傳説以及日常生活的經典瞬間,講述着人與月亮,人與人之間,人和自己的關係,發人深思,引人共鳴。《月百姿》彩繪木版畫系列作品不僅秉承了日本傳統文化,與能劇、俳句等形式融會貫通,其中更是有多 幅詮釋了來自中國的傳説、典故,表現出對中國文化淵源的興趣。
浮世繪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約翰·史蒂文森更是在其這部心血力作中,生動地還原了月岡芳年曆經新舊變革而坎坷曲折的藝術生涯,詳盡地解釋了《月百姿》的藝術風格與繪畫特點,並細緻地分析了芳年的繪畫手法,帶領讀者深入地全方位地領略彩繪木版畫的獨特魅力。
來自江户時期“藝術品社會化”現象的鼻祖
《月百姿》中的前5幅作品出版於1885年秋天,後來每隔幾個月會以單張或按批次繼續出版,直至1892年夏天芳年去世前不久才出齊全部100張。作品廣受公眾歡迎,即便是在製作階段,市民們也會在天剛亮時就到出版社門前排隊,以購買一張全新的作品,最後卻往往被告知新作已售罄。
《月百姿》在今天通常被認為是芳年集大成於一體的傑作。頂級收藏家集齊整套作品的難度極大,購得一套在1892年發行的《月百姿》稀有典藏版更是要斥資數萬美元。
注:本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與欣賞,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核實後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