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九九八十一章,可理解為《道經》(上篇)和《德經》(下篇)兩個部分,言簡意賅、博大精深。大至宇宙、小至微塵,大無其外,小無其內;有修身、用人、治國。《道德經》之妙在於用,它可傳、可行、可證、可悟。《道德經》的魅力在於它穿越了歷史的煙塵,在不同的時空裏散發出令人炫目的光輝,使人常讀常新,能夠不斷給人的心靈帶來啓示和震撼。就每一個人來説,究竟從《道德經》中汲取什麼智慧呢?則因人、因地、因時、因事制宜。
弘揚“道法自然”的思想與理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從更高維度告知、啓示我們:要敬天敬地,對“地”“天”始終保持敬畏、感恩,要效法弘揚大地和上天的精神與品格,要厚德載物,做人要厚道;要自強不息,像天體那樣,持續不斷地運動、努力、進取;要敬畏天道,做人做事遵循天理、良知,因為人在做、天在看,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這九個字都做到位了,即“道法自然”。
培育“上善若水”的境界與美德。老子從九個層面:即善地、善淵、善仁、善信、善治、善能、善時、善清、善勝,論述了“上善若水”。最高的智慧和品德就像水一樣,“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像水一樣自覺自願地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他人不願意去的惡劣環境之中去;心胸像深水一樣靜水流深,寧靜致遠、善於沉澱;待人像水一樣仁愛、平等、真誠,滋養萬物不求感恩,“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要講誠信、重信用,遇圓則圓、遇方則方,塞則止、順則流;做事像水一樣發揮專長、以柔克剛、專一執着、奔流向海;行動像水一樣機智,順勢而為、該動則動、該靜則靜。
汲取“無為而治”的哲學智慧。老子學説的精髓,是他的辯證法思想。“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自然”“無為”這三個關鍵詞,構成了老子的思想體系。所謂“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道”即是規律,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是萬事萬物存在與變化的普遍原則和根本規律。所謂“自然”,是一種不同於人為而又高於人為的狀態,是按照事物的本質屬性和運行規則而生長、興衰,達到生命的最佳狀態,表達了對人與自然、人與人生之間和諧關係的憧憬。所謂“無為”,王弼的註解是“有為則有所失,故無為乃無所不為也”,就是順應自然規律的積極有為的思想。“無為”是運用矛盾雙方的轉化規律而提出的樸素唯物主義觀,後人治國、齊家、平天下多用之。對於個體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礎;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則是一種達至善治的智慧。
培養“慎終如始”的精神與作風。從“豫兮”“猶兮”到“慎終如始”,《道德經》告誡人們,做人做事要謹慎小心,像冬天走在冰面上一樣,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一步也不能鬆懈;要恭敬鄭重,像赴宴作客一樣,講禮節、有分寸;要居安思危,像防備着敵國的進攻一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把災難、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要和藹可親,像春天的陽光一樣温暖,讓他人心裏的堅冰緩緩消融;要敦厚朴實,像未加雕飾的玉料一樣,返璞歸真、誠實厚道;要虛懷若谷,像高山幽谷一樣,容納百川,氣吞山河,能容人、容事、容言,善於凝心聚力;要順“道”而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腳踏實地、循序漸進,不急功近利、不盲目冒進;要慎終如始,不居功、不自傲,不固執、不妄為。
(來源:2020年09月25日《學習時報》,作者:劉麗麗)
監製/李小標 責編/劉文韜 編輯/白夢潔 製作/白夢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