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離離原上草”背了這麼多年,“離離”到底什麼意思?多數人不知

由 解洪海 發佈於 休閒

我們大家從小學階段就開始接觸古詩詞,朗朗上口的詩句不僅韻味十足,而且意境滿滿,這是我們中國古人無窮智慧的體現,也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承之一。

在我們讀到這些古詩詞的時候,一般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不同時期的作者在描述人物或者事物的時候,用到的詞彙和我們大家現在理解的,會多少存在偏差,


圖片來源於網絡:“離離原上草”

一、偉大的唐代詩人

唐朝德宗貞元三年的一天,一個滿懷理想抱負的年輕人帶着自己心儀的書卷,從江南水鄉來到了大唐的國都長安城,他此行的目的是想通過干謁的方式獲得一官半職,當時聞名天下的大學者顧況就在他的投謁名單中。

意思就是現在京都的糧食這麼貴,沒必要在這裏待着,很明顯這是顧況下了逐客令,希望年輕人可以知難而退。

但是這個年輕人絲毫沒有慌亂畏懼之意,而是淡定的從袖中拿出自己所做的詩詞遞交給顧況,顧況覺得好奇便打開一看究竟,當他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一句的時候十分驚歎,張口説:“今日得此一語,京師真的是可以留下來的!”

看到這裏,想必大家已經猜到這個年輕人是誰了,他就是唐朝大詩人白居易,他天賦異稟,可謂一夜成名,一生傑作層出不窮,為後世所敬仰,即便是現在的教科書中,也經常能看到他留下的千古名句。


圖片來源於網絡:白居易動漫形象

“離離原上草”一句來自於詩歌《草》,我們在上學的時候,教科書中只是進行了一部分的節選,並非是通篇還原。一般來講就是從“離離原上草”開始到“春風吹又生”這四句。

這麼做,雖然割捨掉了離別之時的悲傷之情,但也足夠白居易在千古詩壇中立於不敗之地,這首古詩的影響力之大,足以和李白、杜甫等人的佳作相媲美,以至於後人在讀到的時候,都會不由自己的想起身邊的親人朋友。

不過關於這首詩中“離離”究竟代表的是什麼,又藴含了哪些意思?最近在學術界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其實,這個問題的最終答案並不是太重要,反而是這個問題提出得很有意思,或許值得我們認真的品味一下。

顯然,這不能用加倍的分開或者雙倍的距離去解釋,一時間還真難倒了不少人,那麼這個“離離”究竟是古詩詞中的固定用法之一,還是視為動詞或者形容詞?最好的方式是通過古詩整體的上下去摸索探討。


圖片來源於網絡:詩歌《草》

二、一詞突顯詩人境界

熟悉古詩詞的朋友應該知道,“離離”一詞並非是白居易最先開始使用,早在《詩》中的《小雅》部分中,就出現過“其實離離”一語,在《文選》中也有過“朱實離離”的説法。

結合全文來看“離離”,事實上代表的都是植物在豐收之際果實累累,令人喜悦開心的樣子,不過在《經弟妹墳》一文中出現了“三千弟妹冢離離”,這裏的“離離”,事實上改變了古人之前的常規用法,用“離離”暗喻其中的“冢”字,這裏的悲涼之意可謂到達了極致。


圖片:“離離”

不過,我們結合《草》一詩中的上下文,可以推斷出白居易是在用“離離”,是在表示青草十分茂盛的樣子,或許這樣的解釋沒有錯,可接下來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大詩人白居易為什麼要把青草形容成十分茂盛且豐滿的樣子呢?這和下文聯繫起來豈不是有些格格不入的感覺?

要知道,在唐宋時期用草木比喻離別時的感情雖然很常用,但也極大的襯托出了離愁悲涼之意,其實,大慧倒認為這和詩的整體主題是非常一致的。

雖然選題是為送別,但這只是白居易想表達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想突出,順便歌頌生命的堅韌不拔,於是“離離”就自然而然的和“榮”字相呼應。


圖片:青草茂盛劇照

再者來説,我們常背誦的《草》是經過節選的,後面還有五六句的古詩,其中有一句是:“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意思就是草已經長滿了整個道路,走在其中瀰漫着自然的芳草氣息,在陽光的照耀下,放眼望去一片綠色與古城連在了一起。

這雖是寫景,但意在服務“送別”的主題,在白居易眼中,正是由於這些野草瘋狂的生長,才造就了草城一色一片天的雄偉壯麗畫面,所以在這首詩中,草也一定會是“離離”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首古詩的最後一句為:“萋萋滿別情”,大家可以注意一下這裏有“萋萋”一詞,這在古詩詞中使用頻率是很高的,而且釋義也基本沒有什麼爭議,就是特指花草樹木茂盛的樣子。


圖片來源於網絡:《草》原本的全篇

總的來説,現代漢語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和古漢語在各方面都出現了明顯的改變,用詞方法和字詞的釋義也存在不小爭議,但我們只要知道其中的意境之美就可以了。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説史工作室團隊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