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陳洋洋 東營報道
“遠來黃河流不盡,望去渤海潮湧生。”萬里黃河,從高原奔流而下,蜿蜒奔騰5464公里,終從東營這個年輕的城市入海。
9月18日,“大河奔騰”主題採訪活動走進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探訪入海口處的黃河故事。
黃河入海口濕地風光
百鳥向“河”
十幾萬只鳥兒飛遍“世界”回來安家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黃河經九曲十八彎,過萬水千山,終河海交匯,大河息壤,創造出年輕的土地,也是世界上增長速度最快的土地——黃河三角洲,也創造了許許多多的故事。
紅毯茫茫、蘆花飛雪、萬畝柳林、長河落日……九月秋暮,每一樣景緻,無不訴説着黃河口的獨一無二。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5.3萬公頃。這片年輕的土地,是我國暖温帶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是保護物種多樣性的天然基因庫,是維護黃河三角洲及環渤海地區生態安全的天然屏障。
許多鳥兒歷盡萬水千山,最終選擇了這裏。
幾乎每一個季節,在黃藍交匯處,百鳥翔集,迎接着萬里大河。
《詩經》中象徵愛情的雎鳩,歷經山河歲月,選擇了棲息在此。
白衣翩翩、羽翼豐盈。幾隻“清高”的東方白鸛輕輕落在河邊的濕地中。
東方白鸛體態優美,純白的翅膀寬而長,振翅高飛時羽翼輕盈,有淺淺的綠色或紫色光澤。然而,作為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的它對環境極為挑剔,是有名的“鳥類大熊貓”。
如今,東方白鸛用翅膀“投票”,選擇在黃河三角洲安了家,還陸續生了近兩千只小白鸛。這片年輕的土地,如今已成為東方白鸛全球最大的繁殖地。
“生態好不好,鳥兒説了算”。慢慢地,黑嘴鷗來了,尖尾雨燕來了,斑頭雁來了,丹頂鶴來了……在鳥類遷徙繁忙季節,黃河入海口空中大雁、白鷺、蒼鷺、琵鷺、灰鶴、白鶴、鸕鷀、天鵝等十幾萬只鳥兒成羣結隊,浩浩蕩蕩非常壯觀。
在這片土地上,如今鳥類由建區時的187種增加到368種。
黃河入海口羣鳥聚集
讓工作人員感到欣喜的是,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由5種增加到了12種,二級保護鳥類由27種增加到51種,還有38種鳥類數量超過全球總量的1%。
這片土地成為了東方白鸛全球最大繁殖地,是黑嘴鷗全球第二大繁殖地,2020年繁殖種羣8676只,是“中國東方白鸛之鄉”、“中國黑嘴鷗之鄉”。
這裏還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重要的中轉站、越冬棲息地和繁殖地,被譽為“鳥類的國際機場”。
昆蟲們“攜家帶口”也來了!目前昆蟲調查鑑定有了512種,其中99種為山東省新記錄。
越來越多的植物也悄悄地在這片土地上生存下來。這裏的植物種類由1995年的393種增加到現在的685種。其中,野生種子植物195種,成為中國沿海最大的新生濕地自然植被區之一。
濕地修復
給鳥兒們蓋好“大別墅”
黃河入海,濕地向海而生。
黃河與這方土地的緣分漫長且曲折,歷史上她曾長時間經此入海,也曾數度改道揖別這裏,但最終又重新回到這裏叩問渤海。
河海相激,三角洲是物種保育的方舟,水鹽拉鋸,三角洲又處在脆弱的邊緣。新生濕地、野生鳥類、河海交匯……這一切成為自然保護區獨特的生態標誌。
保護區內有4大類共12種濕地型態,濕地總面積11.31萬公頃。但由於濕地成陸時間短,生態比較脆弱,受來水來沙條件變化、外來物種入侵影響,黃河口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生態保護面臨嚴峻挑戰。
缺水嚴重、土地鹽鹼,在重重製約中,這裏的人們,自覺擔當起黃河入海口對全流域、全國乃至全球的生態責任,堅定守護着“鳥類國際機場”和“渤海魚倉”,讓全世界的鳥兒戀上這裏。
就像前文所説的一樣,鳥兒能來這裏安家,是許多人為了這片濕地的生態付出了太多努力。
“我們一直堅持實施水源涵養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修復等工程,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自然保護區管委會副縣級幹部耿沛華介紹,他們大力實施生態修復項目,用生態方法解決生態問題,自然修復為主,創新濕地修復模式。
這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但是所有人都不捨得放棄。
為了讓鳥兒和其他生物“放心”安家,他們還給鳥兒蓋了“大別墅”。他們先後進行了鳥類棲息島建設、東方白鸛棲息地保護改善工程等一系列試驗,給鳥兒們蓋好了“別墅”,慢慢地,以東方白鸛、黑嘴鷗等為指示性物種的鳥類種類、數量均大幅度增加。
黃河之水“天”上來
借黃河補水,濕地變得“水汪汪”
“濕地沒水咋辦?補水!”水是濕地的靈魂。他們想盡一切辦法給濕地補水。2008年開始實施清水溝流路生態引水,2010年開始實施了豐水期黃河刁口河流路生態調水,保持了保護區內良好的濕地生境。
“今年就是好機會!”耿沛華介紹,今年,黃河大流量過水,是一個好機遇,他們趕緊與黃河河務局、水文局密切配合,自6月26日開閘引水,歷時20天,生態引水量首次突破1億立方米,達到1.33億立方米,並且實現了首次人工控制漫灘補水。
所有人都高興極了!這一次補水是歷年來保護區補水量最大、送水最快、範圍最廣、計量最規範的一次,對於健全完善黃河三角洲濕地常態化生態補水機制、推進改革創新,促濕地生態系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