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應該如何度過為期近兩個月的暑假,是很多家長必須考慮的事。作為大學教師和兩個孩子的父親,我組織了一羣孩子開展遊學活動。遊學,顧名思義,是邊遊邊學、亦遊亦學,學習與娛樂有機結合。
不久前,我帶領在廣州、武漢等城市長大的6個孩子去了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神農架林區,還去了老家湖北黃岡。我的意圖很簡單:讓孩子瞭解和認識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環境、獨特文化與風土人情,讓他們增加對文化多樣性的理解,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和更加多元的視角看待問題和認識世界,不斷豐盈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
在遊學過程中,我們會討論綠皮車、高鐵、長途大巴、公交車、地鐵和自行車等交通方式的區分,會讓孩子提前查詢目的地的區位、天氣與傳統文化,預訂酒店,購買車票,向司機師傅問候早安,去水果攤買水果,與當地孩子交朋友,瞭解當地的風俗習慣,畫出眼前的所見、所思及所想,每天晚上對白天的活動與見聞進行小結,最後全面而深入地開展反省與系統總結(你的收穫有什麼,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些,對自己哪方面的表現最滿意,做得很不好的地方有哪些等)。總之,我希望孩子在遊玩之餘保持強烈的探究心,在身心得到充分放鬆的同時,不斷增長地方性知識,增強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在恩施市區,我們重點考察了恩施土司城、城市博物館、恩施老街區、古城牆紀念館、連珠塔及沿河新城建設,我希望孩子對城市的起源、歷史和發展脈絡有清晰的瞭解,並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舊城保護與新城建設建立基本的認識。我還引導孩子們從不同側重點審視城市與鄉村,帶領他們與當地人進行廣泛交流,試圖瞭解現代化背景下鄉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觀察鄉村的變化過程,並探究諸種變化背後的原因。
我們很少或基本不去知名的旅遊景點,不認同門票費用高昂、拍照打卡,與其説是看風景不如説看人的旅遊方式。毋庸諱言,不少旅遊景點的名氣倚靠大肆宣傳和鼓吹而來,一些景點的服務看似成熟和完備,但人為打造的東西太多,其自然和文化的原真性正在漸行漸遠。那些景區之外的風土人情更純樸,商業化的痕跡更淡,也更能守持“原生態”。
在遊學過程中,我鼓勵孩子們要秉持一種反饋的理念,即在欣賞和品味當地文化的同時,可以給當地帶去什麼。在恩施州利川市西北角的魚木寨,看到留守兒童在村委會所在地温習功課,我當即與村幹部協商,提出給當地孩子上一堂課,圍繞他們眼裏的家鄉、他們的理想或願望、想對父母説的心裏話等話題展開討論。情到深處時,很多孩子忍不住落淚。回到黃岡老家,我第一時間與村主任溝通,提出每天上午給留守兒童志願授課兩小時,為家鄉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盡綿薄之力。
總之,在學校裏學習書本知識固然重要,通過“行萬里路”的“在實踐中學”也很重要。真正的知識一定來自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與日常實踐,通過檢驗已有知識、探索和發現新知識、自我創造與再生知識,我期待遊學成為一種接地氣的生活方式。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