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作家威爾斯在其扛鼎之作《世界簡史》中,提到這樣一件事: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苦苦尋找的“新大陸”,居然是“契丹國”,只是後來因受風暴等因素影響,才陰差陽錯地漂流到南美洲。
這個“契丹國”,在哥倫布眼中是一處黃金、白銀觸目皆是的寶地,是一塊“流着奶和蜜”的膏腴之土,尋找它,就是尋找那個時代無數貧困落後的歐洲人魂牽夢繞的“詩與遠方”。哥倫布尋找的“契丹國”,即世人熟知的大遼王朝,而它的腹心之地,正是今日遼寧。
葫蘆島前衞歪塔
遼寧境內有 130 多座遼代城址
為何説今日遼寧是當年大遼王朝的腹心之地?因為契丹建國後,遼西、遼北地區被劃為遼代皇族和後族的領地,宗室和外戚的私城大多建置於此,許多契丹高級貴族都生於斯、長於斯、葬於斯。在契丹人心中,遼寧就是他們先祖起家的故土,是他們生死相依的家鄉。
契丹統治者對遼寧地區的發展建設是不遺餘力的,他們把從周邊地區擄掠來的人口、財富中的相當一部分集中於遼寧,大量的州城如雨後春筍般於遼土拔地而起!目前,考古工作者已在遼寧境內發現了130多座遼代城址,較大的城址周長3—4公里,較小的城址周長1公里左右。遼寧著名考古學家馮永謙表示,他所實地調查與瞭解的國內遼代城址約有400多座,而在遼寧一隅之地的遼代州城,就佔整個遼帝國所建州城的近三分之一,足見契丹人對遼寧故鄉的重視。
瀋陽市是今遼寧省省會,在遼代稱瀋州,是當年遼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以瀋州為中心,周邊遍佈遼代州城,如遼州(今新民市遼濱塔村)、集州(今蘇家屯區奉集堡村)、廣州(今于洪區高花堡村)、雙州(今沈北新區石佛寺村)、崇州(今東陵區下柏官屯村)等。在隸屬瀋陽的法庫縣境內,就有22座遼代城址,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大遼“二當家”、文忠王韓德讓的私城宗州城(今法庫縣四家子村)。
今遼寧省內的不少遼代古城,成為現代遼寧城市的直接源頭,如錦州即遼錦州、鐵嶺即遼銀州、開原即遼鹹州、北鎮即遼顯州、喀左即遼利州、蓋州即遼辰州、熊嶽即遼盧州、海城即遼海州、復州即遼復州、金州即遼蘇州、鳳城即遼開州……遼代的城鎮遍佈遼寧各地,很多鄉鎮都是由遼代始建的古城發展而來的,從而奠定了今日遼寧城鎮體系的基本格局。
以錦州為例,錦州最早叫徒河,公元911-92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以漢俘建錦州”,錦州之名始於遼代。據説,遼太祖依據所掠漢人的特長,按行業分工,然後再集體發配到不同的地方,契丹人把那些善於養蠶、織錦紡絹的漢人集中安置在小淩河地區,讓他們在此重操舊業,發展和繁榮養蠶、織錦行業。日久,織錦、紡絹成了此地一大特點,這就是“錦州”名稱的由來。
有如此眾多的州城遺址,自然就少不了為人類生產生活服務的各種工礦遺址、瓷窯遺址。遼東地區是遼代重要的鐵產地,遼代三個最大的鐵礦冶煉場至少有兩個在遼東,鞍山市的冶鐵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遼代。日本人曾在首山附近發現過遼代的鐵礦坑遺址,深約18米,可見當時的採冶規模已經相當可觀。考古工作者還在鞍山發現了遼代鍊鐵爐的遺蹟,鍊鐵爐為圓形,底作盤狀,有很厚的爐壁,下有爐門鼓風口,與現代土高爐形制無二。
在中原陶瓷技術的影響下,遼代陶瓷獨樹一幟,形成比較獨特的地域與民族特色,迄今為止,通過考古調查和發掘,已發現了幾十處遼代陶瓷窯址,位於遼寧境內的遼陽冮官屯窯是當時著名的窯場。
義縣廣勝寺塔
遼境內的大遼帝京與帝陵
建在遼寧的遼代三大帝京、五大帝陵、幾十座佛寺佛塔、上百座州城,以及在遼寧出土的無數琳琅滿目的遼代金銀器、玉石器、陶瓷器、紡織品,見證了遼代遼寧的富裕與輝煌。
之所以稱今日遼寧是當年大遼王朝的腹心,以最具代表性的帝京、帝陵為例,即一目瞭然。
按傳統的遼寧地域為論(即今日遼寧與今內蒙古赤峯之和),遼上京在今赤峯市巴林左旗林東鎮、遼中京在今赤峯市寧城縣大明鎮、遼東京在今遼寧遼陽市。也就是説,大遼帝國五大帝京中的三京,在遼寧境內。
再以遼帝陵為論,遼祖陵(葬遼太祖)在今赤峯巴林左旗林東鎮旁的哈達英格蘇木石房子村的大布拉格山谷中;遼懷陵(葬遼太宗與遼穆宗)位於赤峯巴林右旗崗根蘇木賽罕烏拉南麓的牀金溝;遼慶陵(葬遼聖宗、遼興宗、遼道宗)地處赤峯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蘇木北部的瓦林烏拉山谷中;遼顯陵(葬遼“讓國皇帝”耶律倍、遼世宗及遼天祚帝)、遼乾陵(葬遼景宗),深藏於遼寧北鎮境內風光秀麗的醫巫閭山。這意味着,遼王朝的五大帝陵均在古代遼寧境內。
至於大遼皇親國戚的家族墓葬,更是遍佈遼寧大地:大遼名將耶律休哥的家族墓地在阜新平頂山、蕭和家族墓地在阜新關山、大遼宋國王耶律仁先的家族墓地在北票蓮花山、遼天祚帝時期北府宰相蕭義的家族墓地在法庫葉茂台鎮的聖蹟山……
三大帝京、五大帝陵、幾十座佛寺佛塔、上百座州城及無數琳琅滿目的遼代金銀器、玉石器、陶瓷器、紡織品均與遼寧密切相關,正是通過這些璀璨奪目的物質文化遺產,今天的人們才得以清晰、直觀地感受到遼瀋大地遼文化的獨特魅力與錦繡輝煌!
錦州義縣奉國寺歷經千年風雨
千年奉國寺堪稱“世界瑰寶”
遼代的遼寧地區寺院廣佈、佛塔林立,恰是大遼佛國的核心要地。時隔千年,遼寧境內仍存遼塔 39 處,其中義縣遼代奉國寺堪稱“世界瑰寶”。
由於契丹統治者的倡導,遼代崇佛之風甚熾,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佛教信仰的高峯期。佛教傳入契丹的時間較早,建國之初就已經在其社會中流傳,契丹建國以後,將佛教定為國教,遼國是當年東北亞的佛教中心,哪裏佛寺、佛塔密佈,哪裏就是大遼國的中心。回溯光陰,遼代的遼寧地區寺院廣佈、佛塔林立,恰是大遼佛國的核心要地。
時隔千年,遼寧境內仍存遼塔3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10處。
遼寧境內代表性的遼代佛塔有:遼陽白塔、新民遼濱塔、阜新塔營子塔、海城析木金塔、復州城永豐塔、錦州廣濟寺塔、義縣廣勝寺塔、北鎮崇興寺雙塔(我國現存最早的雙塔布局)、瀋陽塔灣的舍利塔、朝陽市內的北塔與南塔等。
據《遼代·地理志》記載,遼寧境內的東京遼陽府建有金德寺、大悲寺、駙馬寺、趙頭陀寺;興中府有延昌寺;瀋州有弘妙寺、崇壽寺;錦州有廣濟寺;懿州有寶嚴寺等。
目前,遼寧省內的遼代寺院僅剩義縣奉國寺 1 座,但正是這座歷經千年風雨、五大劫難且倖存於今的奉國寺,特別是奉國寺內的大雄殿,是目前國內現存遼代寺院中最大的單體木構建築,體量遠超同屬遼代的山西華嚴寺的薄伽教藏殿及天津薊縣縣城內的獨樂寺觀音閣,而獨樂寺還不能算是純遼代建築,它始建於唐代,遼統和二年(984年)重建。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讚譽奉國寺為“千年國寶、無上國寶、罕有的寶物”;文物專家杜仙洲更是不吝溢美之詞,盛讚奉國寺大雄殿的木構建築,“千年仍平直挺健,是我國建築史一項極為光輝的成就!”
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有了錢,才有條件興教育、重文化,佛教在遼代是“國教”,而建佛寺、造佛塔是需要大量資財的。在遼代,其境內寺院遍佈、佛塔林立,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即便有崇佛禮佛之心,也難以為繼。
遼代壁畫
火鍋、烙餅、果脯——遼代餐桌啥都有
身居北地的遼人物產豐富、生活富裕,餐桌上果脯、凍梨、各式水果、煎餅、酥乳餅等應有盡有。“烙餅”、火鍋、白酒(蒸餾酒)都是遼人發明的。
火鍋(或稱“涮鍋”)是遍及大江南北的中華美食,那麼,火鍋起源於何朝何代呢?由近些年發掘的不少遼墓壁畫可知:火鍋是一項“遼代發明”。
在一些遼墓壁畫中,繪有契丹人烹飪的場景。如毛布溝三號遼墓東耳室的“契丹人煮肉圖”:在這幅圖中,灶口正在燒柴,鍋上有肘蹄二隻並列,一髡首契丹人跪坐,手持長鈎,做欲鈎肉狀,為煮肉將熟之象;又如內蒙古巴林左旗白音敖包遼墓東室的“契丹人割肉圖”:一髡首契丹人面前放一橢圓形大木盆,盆旁有一長方形木盤,契丹人左手持蹄肘,右手持長刀割肉,刀上已割下一長條肉片,刀下有已經割下的數塊肉片……
如今翻閲、查找各類典籍中記錄的“遼人食譜”,會發現:身居北地的遼人的糧穀類食物相當豐富,遼地的農作物品種毫不遜色於以稼穡為主的中原漢人。粟、黍、菽、稷、麥,甚至產於南方的水稻,都是遼人一日三餐之所愛,乾飯、水飯、糯米飯、米粥、炒米、炒麪、艾糕、饅頭等食品均在遼人餐桌上佔有一席之地。值得一提的是,而今北方人愛吃的“烙餅”也是遼人發明的,“遼餅”有煎餅、酥乳餅、帶餡的餌餅等,各式各樣。
在諸多遼墓壁畫的宴飲圖中,契丹人待客果盤裏陳放的水果、乾果品種可謂琳琅滿目,梨、桃、李、棗、杏、柿、石榴、櫻桃、葡萄、榛子、核桃、松子……
我們今天吃的西瓜,是契丹人引進的。在敖漢旗羊山 1 號墓中發現了一幅水果圖:墓主人身前的磚砌黑色方桌上放有兩盤水果,竹編淺盤內置石榴、桃子和棗子等,旁邊黑色圓盤內盛三個西瓜,這是中國已知最早的西瓜圖像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北京門頭溝齋堂遼墓壁畫中,一侍女手捧果盤,上置西瓜,説明西瓜已進入燕京地區了。關於西瓜的來歷,漢人胡嶠(qiáo)在《陷北記》中是這樣記載的:“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雲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
北京特產果脯,出自遼代。很多東北人冬天愛吃的凍梨,遠在千年前的遼代,契丹人已開始食用了,稱之為“凍果”。
契丹美食不僅盛行於遼地,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宋王朝也一樣備受歡迎,以源自契丹的“酪面”為例,即便是嚐遍天下美味的宋高宗,也讚不絕口。
據最新考證,今天我們常見的白酒(蒸餾酒),不是產於金代,而是在遼代。在吉林大安等地,已發現了整套的遼代釀酒器具,法庫葉茂台遼墓所出的千年遼酒,應為蒸餾酒。
遼陽博物館內珍藏的“遼金錢山”
厚葬成風,撒手人寰仍擺闊
遼王朝的奢華富庶也體現在厚葬成風上,契丹貴族死後入葬大量的物品,主要包括瓷器、銅器、鐵器、玻璃器、金銀器、玉石器、漆木器和皮革製品等。
常説遼墓“十室九空”,為何?因為遼人重厚葬,特別是契丹貴族,死後習慣將生前積儲的大量財物帶入墓中陪葬,自然引發後世盜墓賊的貪婪覬覦,這也是遼王朝奢華富庶的一種變相展示。
契丹貴族死後入葬大量的物品,主要包括斂葬服飾、生活用品、生產工具和兵器馬具等幾大類,從材質上看有瓷器、銅器、鐵器、玻璃器、金銀器、玉石器、漆木器和皮革製品等。因厚葬之故,絕大多數遼代貴族墓葬都慘遭盜掘,從古至今,未曾斷絕,考古發現的極個別倖免遭難的契丹貴族大墓,出土隨葬品之豐厚,令後人瞠目結舌!它們當中最著名的是遼寧法庫葉茂台 7 號墓、內蒙古奈曼旗的陳國公主墓和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的耶律羽之墓。
遼寧彰武出土的三尊遼代白瓷佛
1974年,法庫葉茂台7號墓共發掘出土了300多件珍貴隨葬品,包括精緻的木製棺牀小帳、雕花四神石棺、“官”字款瓷器、漆器、緙絲織品、雙陸棋等珍貴文物,尤其是墓室內出土的兩軸絹畫:《深山會棋圖》和《竹雀雙兔圖》,是中國北方最早的兩軸掛式絹畫,是十分罕見的遼代藝術珍品。
遼陽博物館珍藏着一座永昌雅居出土的“遼金錢山”,約高半米,説是“遼金錢山”,其實細數,都是遼錢,像這樣的遼代錢幣窖藏,在遼寧地區比比皆是。“有錢”才能談“存款”,相比起後繼的連銅鏡都造不起的大金朝,遼朝的富裕,那可真不是吹的。
因生活過於富庶安逸,以騎射為本的質樸的遼人漸染奢華之風。一次,宋神宗突然動了“滅遼”之念,他説:“聞彼(遼國)方刷水鬢,爭佩然金香袋。奢淫若此,安得不仁?”後經大臣勸阻,才放棄了徵遼的想法。
遼代活字印刷字盤與字模
學者認為契丹人發明活字印刷術
有學者認為聞名世界的中國活字印刷術,也是遼人發明,雖然鮮為人知,用途不夠廣泛,但也足見遼代科技事業、商貿交流的發達與活躍。
尤為令人驚歎的是,聞名世界的中國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居然也誕生於遼代,足見遼代科技事業、商貿交流的發達與活躍。
既然千年前的遼人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為何這一偉大的契丹發明,後世鮮有提及呢?遼寧資深考古學家馮永謙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契丹大小字的傳播效能遠較漢字為弱,而遼朝統治者又實行嚴厲的“文禁”,把契丹文字視為國家機密,只用於刻紀功碑、符牌、符祝、錢幣、墓誌、祭文,殉葬器物銘文、著部鄉里之名,寫詩譯經書等,如此一來,契丹人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基本只能印《契丹藏》等佛經,把原來準備全民使用的契丹文字縮小到僅限於統治階級上層內部使用。基於此種事實,契丹文石、泥、木、銅活字,就很難被大量投入印刷,印出的少量印刷品估計也已毀失殆盡,能流傳至今的契丹文活字印刷的紙製印刷品,其珍貴程度實屬鳳毛麟角。
收藏家裴元博表示,契丹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彬彬不異中華,事實證明,契丹當時不僅是世界佛教文化的中心,而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文化中心,是真正的“大中央”之國。契丹是發揚隋唐印刷術的嫡系傳人,契丹文活字印刷術是世界印刷術的源頭,是中華民族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的真正發明人!
遼代壁畫
來源:今日遼寧
記者 : 張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