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詩中人間仙境“桃花源”到底在哪裏

陶淵明詩中人間仙境“桃花源”到底在哪裏

東晉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詩並記》中,用清新、飄逸、恬淡的筆觸,向世人描繪了一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那裏衣食無憂、自由祥和,迷人的景色尤其讓人神往。千百年來,人們四處尋找這處人間仙境,卻從未找到過它。那麼,桃花源到底在哪裏呢?難道它只是陶淵明虛構出來的“烏托邦”嗎?筆者通過查閲資料,得知關於人間仙境“桃花源”歸屬地的爭論主要集中在三處,即湖南省桃源縣之説,湖南省漵浦龍潭之説,以及江蘇連雲港宿城山之説。
一、湖南省桃源縣
湖南省有個桃源縣,不知這個名字是否與桃花源有關。桃源縣西南15千米處,有一個依山傍水、景色怡人的山村,名叫水溪。
陶淵明詩中人間仙境“桃花源”到底在哪裏

水溪面對滔滔不絕的沅江,背靠綿延起伏的武陵羣峯,境內有參天的古樹、繁茂的修竹,再加上石階曲徑、亭台碑坊等,宛若仙境。登上這裏的桃花山,迎面有一條小溪,人們叫它桃花溪。
歷史上曾一致公認水溪是桃花源的原型,可是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水溪只是一個小山溝,不具備“良田美池”、“往來種作”的條件。於是,人們把目光轉向了沅江水下游另一處叫桃花源的地方。
二、湖南省漵浦龍潭
陶淵明詩中人間仙境“桃花源”到底在哪裏

在湖南省漵浦、隆回、洞口、洪江、中方五縣(市)的接壤處,有兩座山峯--白馬山和古佛山,將一處叫龍潭的地方從東西兩面合圍起來。龍潭的海拔只有300米--500米,不過其周圍卻有21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龍潭河口位於幾座高山之間的接口處,地勢十分險峻。
《桃花源詩並記》中説,晉太元中,一位以“捕魚為業”的“武陵人”發現了桃花源。那麼,龍潭當年是否屬於武陵呢?周圍地區的人在一千多年前是否以捕魚為業呢?
史書記載,龍潭所在的桃源地區在漢代時屬武陵郡,它在沅水下游,而沅水上游的洪江、中方、漵浦一帶,那時也屬於武陵郡。
沅江有一條小支流,叫錦溪。溪水清澈見底,從水尾處到龍潭有二三十里的路程。陶淵明曾説捕魚人沿着溪水行進,不知不覺就會忘記自己走了多遠,也許正是因為世外桃源與捕魚的地方有相當距離。走到錦溪的盡頭,就是夾在兩座山之間的一個狹隘,似乎也印證了《桃花源記》裏“水源盡處……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的描述。
龍潭可以説自古以來就是產桃之地。不僅在南北朝時期的一本叫《圖經》的地方性地理書中有記載,而且這裏的古佛山和白馬山的老林中依然能找到野生的桃樹、落英繽紛的情景。《圖經》還提到龍潭這個地方當年是土地肥沃、水系縱橫之地,也符合桃花源“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説法。
陶淵明説,桃花源裏的居民,當年是為了躲避秦時之亂才走進這裏的。《漵浦縣誌》記載這裏在漢以前叫義陵郡,到了漢初改為武陵郡。在漢朝建立之前,漵浦平原一帶已被秦人佔領。秦人與蠻夷人發生過戰爭,並將後者驅逐進了山林中。從《後漢書》中也可以瞭解到,“武陵”地名的由來是因為當地人用“止戈為武,高平為陵”的來表達對和平生活的嚮往。既然如此,龍潭這個地方不正是最適人居住並可以隱蔽的一個好去處嗎?與陶淵明《桃花源記》裏所描述的人間仙境桃花源極有吻合之處。
三、江蘇連雲港宿城山
江蘇連雲港地界內有一個叫宿城的山凹,這裏三面環山,一面向海,要想進入,只有翻越虎口嶺,沒有其它通路。在這個天然巧成的“塢壁”堡壘中間,卻有一片美麗的川原,名叫大竹園。大竹園東面的海面上,有一座峻峭的山,形如大船,故稱船山。山腳轉彎處,有一條路,可以通向高公島。陶淵明在著名的《飲酒》詩裏説:“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根據地方史籍記載,陶淵明所説的“東海隅”,就是這座位於東海一角的宿城高公島,而這裏也曾和陶淵明有過一段故事。
陶淵明詩中人間仙境“桃花源”到底在哪裏

高公島因東晉時期鎮守在那裏的東晉將領高雅之而得名。399年,農民孫恩在海上起義,他用了兩年時間,攻克了廣陵(今揚州),直指建康(今南京)。他曾在高公島打敗了高雅之,後來,被東晉鎮軍劉牢之所敗。陶淵明從400年開始任鎮軍劉牢之的參軍,在高公島戰爭期間,他往來於海上,親赴戰場。這足以使人產生聯想:當作為鎮軍參軍的陶淵明看到高公島附近這片桃林夾岸、芳草鮮美的漁村時,會不會產生覓求桃花源的心理呢?他後來斷然離開宦途,尋找自己的隱居之所,是否和自己在高公島戰爭時期遇見宿城山凹有關?這片神秘的地方就是他筆下的桃花源嗎?
1836年,兩江總督陶澍(shù)曾向道光帝講述高公島、宿城一帶“雞犬桑麻”的“太平景象”。道光帝問他:“此境與桃花源何異?”這位皇帝的“金口玉言”一處,即刻引起了不小的震動,海州(今連雲港)人歡騰起來,便把宿城稱為“樂郊”。這位陶澍大人自稱是陶淵明的後裔,也是研究陶淵明的專家,也曾著有《陶靖節先生年譜考異》一書。由於得到了皇帝的默許,陶澍就在宿城法起寺旁邊建起了“晉鎮軍參軍陶靖節先生祠堂”,並在祠堂周圍建造長9米多,寬6米多的西迴廊和長10米多、寬8米多的東迴廊。按照《武柳先生傳》對陶淵明故居的記敍,他又在祠堂門前種下了五株柳樹,並栽植桃花。使陶祠“倚天照海,朱霞靄宵,雲台倍覺鮮明”。陶澍還為陶祠題寫了“羲皇丘人”的匾額和對聯:“此間亦有南山,看雲歸欲夕,鳥倦歸還,風景何殊慄裏;在昔曾遊東海,憶芳草緣溪,林花夾岸,煙村別出桃源。”
陶淵明儘管在《桃花源詩並記》裏描寫了桃花源的樣子,卻沒有道出它究竟在什麼地方。他不會想到,後世人受他的啓發,找桃花源找了一千多年。上到皇帝,下到書生,無不對世外桃源充滿憧憬。那些被人們認為是桃花源的地方,都是風景怡人的寶地。也許,陶淵明想樹立一個審美的標準,讓人們更多地去發現大自然的神奇吧。(陳令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98 字。

轉載請註明: 陶淵明詩中人間仙境“桃花源”到底在哪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