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島黎族民間織錦,有着悠久的歷史。2009年,“黎錦技藝”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封面新聞記者 郝瑩 李佳雨 梁家旗 田雪皎 劉秋鳳
黎族聚居的毛納村,是海南五指山主峯山腳下的一個村,被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環抱。走進村口,只要問到“誰會織黎錦?”,村民們便會指向村尾的農家。
那是王葉偵的家,她今年40歲,是村裏為數不多會全套黎錦編織技藝的。王葉偵10歲的時候,看着奶奶織黎錦,頗感興趣,便站在織機旁,看奶奶織錦。嫁到毛納村後,她也曾外出務工,後來還是選擇回村,在家門口擺攤織黎錦,繼續“守護”奶奶的技藝。
現在村裏有婦女跟她學習織錦,村裏有人娶媳婦,也會請王葉偵幫忙做黎族姑娘穿的嫁衣。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王葉偵都要穿上自己做的黎族服飾去跳竹竿舞。
5月27日,王葉偵撫着衣服上十幾年都未褪色變形的花紋,告訴封面新聞:“我們的黎錦就是很美啊,要織好很不容易的,畢竟是我們的文化,還是想把它傳承下去。”
跟着奶奶學藝
王葉偵把腳踏織機搬出家門,擺在了攤位上。攤位上掛着她自己做的黎族服飾,掛包,時常有遊客租她做的衣服拍照。
王葉偵使用腳踏織機織錦
王葉偵記得,自己年幼時,奶奶總是坐在家門口的草蓆上,腰上橫着一根木棍,腳也踩着一根,斑斕的布料被兩根木棍撐開,然後鋪在她腿上,手裏的木棍和木刀在彩色的線之間來來回回,就能“變”出一套新衣服來。年幼的她有時會搗蛋弄亂奶奶的線,稍大些了更好奇她在做什麼,總是靜靜靠在身邊看她忙碌。
長大懂事後她才明白,奶奶是在織錦,那些木棍是踞腰織機的器械,腰前的叫腰力棍,腳踩的叫拉力棍,提花的是綜杆,像大刀的用來打緯。經緯相織,鮮豔的花紋就落在布上,最後變成她小小的筒裙。
王葉偵10歲時,奶奶開始教她織錦,“最開始都是很簡單的,小小的一塊布,也沒有什麼花紋。”奶奶把纏着線的織機綁在她的腰上,手把手地教小孫女腳踩哪裏,打緯刀插哪裏。“她很有耐心的,黎錦如果要織出紋樣就要提花,她就會跟我説要提這裏,一步一步來,我看她織得多,學起來也很快。”
她還記得,小時候總聽奶奶説不會織錦就沒有衣服穿,奶奶那一代人生活清貧,連織錦的線也要自己紡。“她會把棉花彈松,然後在腿上搓一下,搓成一條一條的。”看着奶奶搓動紡錘,棉花條就捻成細細長長的線。“我會拿着木架幫她繞線,不過還是搗亂更多。”王葉偵説起奶奶時帶着笑意,提到黎錦,腦海裏總是想起奶奶温柔耐心的教導。從被她手中漂亮的黎錦吸引,到今天自己能織出細密的花紋,20多年過去,即使長大後能買來更多款式的衣服,王葉偵還是和小時候一樣,覺得黎錦做得衣服最漂亮。
給新娘做嫁衣
對黎族人來説,人生中重要的場合都需要穿傳統服飾,尤其是婚姻大事。
“我們這裏娶媳婦的時候,婆婆都要準備一套黎錦做的禮服,這個衣服是要穿一輩子的,每個人都要有一套。”王葉偵拿出自己的婚服介紹,肩線,衣襬上都是織出的條狀花紋,筒裙則是一塊黎錦做成的,頭飾上用串珠編出“幸福”的字樣。她今年40歲,穿了十幾年的衣服依然鮮豔如新。“這不是我保存得好,織得好的黎錦,本來就很結實,很耐穿,也不會掉色。”
這份鮮豔的色彩也來源於自然,王葉偵已經不記得奶奶如何給線染色。隔壁村的黎錦非遺傳承人王秀麗展示了這一過程,她指着後院裏的植物介紹,“這個是藍靛,可以染藍色,這個是蘇木,染紅色,平時要染色的時候就在自己家摘一些。”王秀麗家還保存着黃姜,板栗樹的樹皮等植物,一團團晾乾不久的彩色棉線掛在牆上,等待着變成她手中的花紋。
非遺傳承人王秀麗使用踞腰織機織錦
王秀麗的工作室裏的牆上掛滿黎錦織出的掛毯,屋子裏則是她製作好的衣服,“像這樣的一套,紋樣很複雜,要織半年才能做出來。”她指着一套華麗的黎族婚服。“婚禮嘛,大家都喜歡喜慶一些,做成紅色的比較多,繡的花紋一般是螃蟹、青蛙、人紋,寓意人丁興旺,子孫滿堂。”
王葉偵是村裏為數不多會全套織錦工序的人,村裏小夥子娶媳婦,時常請她幫忙做婚服,做一套可以掙1000元。她做婚服很快,不忙的時候,大半個月就能趕製完工。黎錦的織造技藝很複雜,兩層經線之間來回穿插緯線,想要織出漂亮的花紋,就要在合適的位置將彩色的線提起,力度要均勻,織出來的布才整齊、密實。客人挑選喜歡的顏色和紋樣,她都能織出來。“我自己看到好看的花紋就去學,自己鑽研,畫到紙上,慢慢看着就能織出來,這個很難的,是因為我喜歡才能學會。”她驕傲地説。
五指山腳下的毛納村
守護古老技藝
在集市上擺攤後,平時售賣特產的收入已經不錯,織一大塊黎錦花費的時間精力太多,她漸漸不再接婚服的訂單。“想不起來上次接是什麼時候了,做這個很累,要耐心,注意力集中,還需要低頭彎腰,給身體也造成很大的負擔。所以現在的年輕人也都不學了,又累又難,也賺不到錢。”她嘆氣説,“我一直堅持還是因為自己喜歡,黎錦很漂亮,又是我們的文化,想把它傳承下去。”
“黎錦光輝豔若雲。”因為色彩鮮豔,工藝複雜,古人曾對黎錦發出這樣的讚歎。黎錦上的花紋和圖案有豐富的藝術內涵和文化內涵,在黎族傳統文化信仰上有重要意義。然而隨着人們在衣物布料上的選擇越來越多,黎錦逐漸失去競爭力,技藝已經處於瀕危狀態。2005年,海南省申報黎錦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錦終於得到保護。
被雨林包圍的毛納村
作為非遺傳承人的王秀麗也承擔起一部分保護傳承的責任。
在五指山政府的支持下,水滿鄉的學生都有了一門叫做“黎錦”的興趣課可以選擇。放學時間,王秀麗匆匆趕到水滿鄉中心學校時,十餘個孩子們已經坐在草蓆上等她,她們綁好了踞腰織機,繼續編織上節課學到的花紋。每個孩子手中都拿着一張密密的方格紙,在上面塗出喜歡的花紋後,王秀麗就教她們把紋樣織出來。
王媛是水滿鄉中心學校的四年級學生,今年10歲,她在紙上畫了綠色的糖果,布料上已經織好了一半。王秀麗在旁邊看着她壓線提線,時不時提醒她這裏錯了。不遠處的操場上有踢足球、跳舞的同學,王媛卻絲毫沒有被吸引,她説“我覺得這個有意思,這個好看。”王秀麗笑着説,“她們都很聰明,學得快,那邊還有個男孩子也在學。現在這邊的學校裏都有黎錦課的,這是我們的技藝,要把它傳承下去。”
王葉偵也這麼想,她的女兒貝貝雖然才3歲,但總喜歡圍着她的織機搗亂,穿上黎錦做的衣服也開心得“臭美”。“等她長大了,也想教她織錦,把奶奶教給我的傳授給她。當然了,還是看她願不願意學,她應該也會喜歡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