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第一座國有鋼鐵廠,如今被中外冬奧運動員盛讚
首鋼滑雪大跳台:從“火”到“冰”的重生
2月8日上午,谷愛凌在首鋼滑雪大跳台拿下她在北京冬奧會的首枚金牌。一同受到關注的還有比賽場地——首鋼園,曾經的中國第一座國有鋼鐵廠,如今建起滑雪大跳台,完成從“火”到“冰”的重生。
谷愛凌曾在訓練中表示,這是她見過最漂亮的滑雪大跳台,“旁邊四個首鋼原冷卻塔讓大跳台充滿了一種酷炫的氣氛,而這正是滑雪大跳台需要的氣場。我和所有的運動員都特別喜歡這個跳台,覺得特別棒,感受非常好。我聽説中國為建設這些基礎設施做了很多努力,工作人員非常不容易、非常辛苦,我們非常感謝!”
採用4100噸首鋼自產鋼材
首鋼滑雪大跳台是北京中心城區唯一的雪上比賽場館,也是世界上第一座永久性的城市滑雪大跳台,設計靈感來源於中國敦煌壁畫中的“飛天”。“飛天”與滑雪大跳台項目的英文“Big Air”一詞,都有向空中騰躍、飛翔的意思,由此得名“雪飛天”。
首鋼滑雪大跳台位於首鋼老工業園北區,場地由北向南依次分佈着原首鋼發電主廠房、冷卻塔及原首鋼製氧廠廠房。冬奧會期間,舊時的製氧主廠房被改造成為綜合服務樓,冷卻泵站成為驗票安檢大廳和賽事管理辦公區。
首鋼滑雪大跳台由賽道、裁判塔和看台區域三部分組成,賽道結構總長164米。據首鋼集團介紹,首鋼滑雪大跳台主體結構為鋼構架,用鋼約4100噸,均為首鋼自產鋼材。裁判塔結構上還首次應用了首鋼自主研發的耐火耐候鋼及成套技術。
自開啓官方訓練以來,首鋼滑雪大跳台獲得運動員及領隊的好評。他們對首鋼滑雪大跳台的跳台搭建、雪面質量、流線設置、用房安排以及其他各方面條件都感到非常滿意,“這是最好的賽道,就像真的從山上滑下來一樣”。
智能造雪每立方米節水20%
從造雪到賽道塑形,首鋼滑雪大跳台的每一步工作都高標準完成,每一寸雪都在精心計算之內。
事實上,北京城區的氣候較難達到造雪保雪的要求:白天氣温高、降温晚、寒潮短,只有夜間至凌晨才能達到造雪要求。工作人員實時監測空氣温度、濕度等情況,選擇在最適宜的條件下啓動造雪機,儘可能避免水資源浪費。
去年12月12日,首鋼滑雪大跳台正式啓動造雪工作,共啓用7台造雪槍和4台造雪炮。其中,造雪槍可以根據不同檔位調節造出較乾的粉雪和含水量較高的濕雪,還可通過調節出水量、出氣量等方式做到對出雪質量的把控。“我們採用了符合最高環保標準、更高效節水的智能化造雪系統,能根據天氣條件按9個等級調節用水比例,造雪每立方米可節水20%左右。”首鋼滑雪大跳台場館運行團隊造雪負責人劉麒介紹,造雪所用水均為自來水,不會對環境造成任何污染。
經過累計200餘小時的連續造雪,首鋼滑雪大跳台賽道造雪面積約為4190平方米,儲雪區面積1000平方米,造雪總量為11500立方米。
造雪塑形精度達到“毫米級”
1月2日,首鋼滑雪大跳台的造雪塑形工作正式啓動。根據國際雪聯參數標準,塑形專家依照單板/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兩個比賽項目的賽道設計方案,對起跳台的位置、高度、仰角、拋物線長度和角度等進行精準塑形。
“我們聘請了國際雪聯的專家團隊,針對大跳台特點進行設計,包括起跳台的位置、高度、仰角、拋物線長度、拋物線角度等,精度達到‘毫米級’。”劉麒介紹。
根據現場測量,起跳台的搭建高度近4米,起跳台和着陸坡的坡度近40度,結束區的長度近30米。“這兩個坡度的設計,一個是助力起跳,另一個是與運動員下降角度吻合,最大程度保護運動員,降低因失誤造成摔傷的幾率。”首鋼滑雪大跳台場館運行秘書長趙煒詳細解説道。
為了更好地達到塑形要求,首鋼滑雪大跳台啓用了同類型號中最先進的一款絞盤型壓雪車。“壓雪車把雪推到滑雪大跳台上後,寬大的履帶在反覆推雪過程中,不斷翻犁雪面,把雪面中的空氣排出,將雪牢牢壓緊,直至大跳台上不同區域的雪平均厚度在0.5米到4米左右。”劉麒介紹。
滑雪大跳台賽後向大眾開放
2008年,首鋼大搬遷,留下來的8.63平方公里老廠區大力推進轉型發展,建設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首鋼成為北京城市深度轉型的重要標誌。
如今,這裏不僅有滑雪大跳台、首鋼園區西十筒倉改成的北京冬奧組委辦公區,還有國家隊短道速滑、花樣滑冰、冰球、冰壺的訓練基地、北京冬季奧林匹克公園。從鋼鐵廠到冰雪運動基地,首鋼完成了從“火”到“冰”的重生。也正因此,首鋼也是奧林匹克運動推動城市發展的典範、世界工業遺產再利用和工業區復興的典範。
首鋼滑雪大跳台在設計、建設之初就充分考慮到賽後利用,不僅可以滑雪,還可以根據需求改造成滑水、滑草等項目。冬奧會賽後,這裏將成為世界首例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場館,成為專業體育比賽和訓練場地,並面向公眾開放用於大眾休閒健身活動。
此外,原來首鋼老廠區的冷卻泵站,在冬奧會期間成了驗票安檢大廳和賽事管理辦公區,賽後將被改造為多功能綜合樓,為未來的首鋼滑雪大跳台體育公園提供配套服務功能。
新京報記者 王景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