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何鵬:輪椅上的拼搏也精彩
新華社成都9月5日電(記者張海磊、胥冰潔、楊進)一個月後,再見到何鵬,他明顯變黑了。這一個月的時間裏,何鵬帶着一些同樣是脊髓損傷的小夥伴從成都出發,自駕遊覽川藏線,最後回到成都。
他們擁有殘疾人駕照,平時喜歡到處遊玩。這一路,他們欣賞美景,自己買菜做飯,搭帳篷露營……輪椅雖然限制了他們的行動,但從未阻止生命的綻放。
不甘心“這輩子只能躺着”
17年前,何鵬21歲,一次車禍導致他脊髓損傷。當在醫院裏醒來時,醫生告訴他:“高位截癱患者,只能在牀上躺着,讓家人照顧。”
無法坐起來、無法穿衣、無法自主大小便……住院的一年多時間裏,對於未來,何鵬根本不敢想。身體的殘疾也讓他內心變得敏感、煩躁,與家人經常無端產生爭執。
一輩子就這樣了?他開始思考,怎樣才能減輕家人的負擔。於是,何鵬躺着練習抬手臂,每次抬高几釐米,“雖然我傷的位置比較高,但屬於不完全性損傷,有幾個手指頭是可以動的。”
從抬胳膊開始,再到翻身,用手撐着坐起來……看似簡單的動作,何鵬用了五年才做到。
坐輪椅後,經常面對小坎、陡坡等障礙,何鵬又開始琢磨翹輪,“前輪離地,在後輪上保持平衡,如果學會翹輪,當遇到凹凸不平的路面就很容易通過了。”他説。
不記得摔了多少次後,他迫切地想驗證獨立生活的能力。2010年,何鵬離開家獨自在外租房生活。此後,何鵬又考取殘疾人駕照,開始了坐着輪椅走南闖北的生活。
傷友幫傷友
“在牀旁45度左右固定好輪椅,屁股挪到輪椅邊,把腳從腳踏板上放下,一手撐着牀一手撐着輪椅,用力一起,轉身把屁股‘甩’到牀上,再慢慢把腿‘抱’上牀……”
在成都温江一家康復醫院的康復病房裏,何鵬給傷友鄧勇演示從輪椅轉移到牀上的技巧,整個過程用時近半分鐘。鄧勇嘗試時,雙手無法支撐太久,稍不注意就面朝下栽倒在腿上。越失敗他越着急,沒幾分鐘就氣喘吁吁。
“不要心急,打好基礎,練好上肢力量,才能更快地完成其他動作。”何鵬安慰鄧勇。
7月14日,在成都市温江區一家康復醫院內,何鵬為輪友演示如何從輪椅上轉移到牀上。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現在,何鵬是多家康復醫院的常客,他經常受邀向脊髓損傷傷友講述何如生活重建。
早在2010年,自己出去租房住的時候,何鵬就把如何訓練、如何一個人生活等內容發到網上。他逐漸發現,因為種種原因脊髓損傷後,很多人就被徹底擊垮了。於是,何鵬創辦了一個專門服務於這個羣體的公益組織。他錄製視頻課程,到醫院、康復機構做指導,同時也歡迎各地的病友來到公益組織進行線下學習、訓練。
學會轉移是自理能力的第一步。在他的指導下,很多脊髓損傷輪友慢慢學會獨立從地面轉移到輪椅上、牀上、馬桶上,有些躺了幾年的傷友開始走出家門,有人坐飛機,也有人考取殘疾人駕照。
付歐2015年受傷,在他住院的時候,何鵬前去講課,當天他向傷友展示游泳。“受傷了,還能游泳?”好奇心驅使付歐從病房來到何鵬跟前,游泳、上下車、開車離開……何鵬一連串嫺熟的動作讓付歐看在眼裏。“一下子被觸動了,為什麼我不能?”付歐從此跟着何鵬的視頻開始自我康復訓練,兩個人也成了好朋友。
7月14日,在成都市温江區一家康復醫院內,何鵬(後)陪輪友一起使用四肢聯動康復儀訓練。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我們的理念是,首先能生活自理;第二步是重拾信心,走出家門;第三步是重返社會,融入社會。”何鵬説,傷友幫傷友能讓彼此信任,也更懂大家真正的需求。
輪椅上的川藏行
其實,何鵬並不是第一次帶領大家自駕走川藏線。
2021年那次,同行的有個叫何華傑的小夥子,一路上他都離不開媽媽的幫助。
“父母會老去,他終歸還是要靠自己。”何鵬和同行的小夥伴們打算找個機會讓何華傑自己轉移到輪椅上。
在一塊寬闊的草坪上,他故意讓大家從輪椅上下來躺在草坪上拍照,另一個小夥伴把何華傑的媽媽支開。拍完照,大家紛紛自己轉移到輪椅上。沒有了媽媽的幫助,何華傑傻眼了。
他用老辦法一點點挪,始終坐不到輪椅上,開始着急。突然,天下起雨,何鵬和其他人在雨中陪着他。
何鵬建議何華傑,把輪椅旁邊的車門打開,先坐到車座位上,再慢慢移到輪椅上。何華傑一步步嘗試着,成功了!他控制不住,放聲大哭。此時,他的媽媽坐在旁邊車裏邊用手機記錄,邊抹淚。
何鵬把第一次走川藏線的點點滴滴在朋友圈發佈後,越來越多各地的輪友找到他,希望他能帶領大家再自駕一次川藏線。
考慮到安全,此次出發前,何鵬精心設計了路線,大家也都買了保險。帳篷、鍋碗、氧氣瓶、常備藥。
拼版照片:上圖為7月16日,何鵬(右二)與輪友們自駕“川藏線”出發前合影。(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下圖為7月30日,何鵬(左五)與輪友們在布達拉宮前合影。(受訪者供圖)
何鵬認為,這一趟下來,除了欣賞沿途美景外,搭帳篷、做飯都是鍛鍊大家的生活能力和對各種場景的應對能力。
“我們也想讓社會多瞭解脊髓損傷羣體,雖然與輪椅為伴,但我們也勇敢追夢。”何鵬説。(視頻參與:唐詩、呂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