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人生十悟,67歲的年紀才明白

人生從來不缺有人跟你講道理,反而是聽的道理太多了,讓人無從辨別。然而,權威者所説之理往往更具説服力。

賈平凹作為一位久負盛名的學者,一位身居要職的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他的話就如同他的作品,語言中藴藏着深遠的意味和温厚的精神力量,讓人願意於繁忙中停駐細品。

賈平凹人生十悟,67歲的年紀才明白
67歲年近古稀的賈平凹寫下了他的《人生十悟》,關於人生這趟單行的旅程,賈平凹悟到:人生是有命的;世界是現實的;好與壞是相對的;幸福是容易的;萬事是有度的;愛情是永恆的;存在是合理的;減法是明智的;心態是關鍵的;成功是相對的。
篇幅不長,卻濃縮了人生漫漫長途中的經歷與看法。賈平凹用創作來書寫自己對人生的追求,從這十悟中,我們既能看到賈平凹身上強烈的批判意識,又能看到其廣涵的包容意識。心有所感,因為身有所歷。他對於人生的看法,從他的作品中便能窺見一二。

賈平凹人生十悟,67歲的年紀才明白
一如當年的沈從文,賈平凹從不憚於自稱是“鄉下人”。賈平凹1952年出生於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多年的鄉村生活讓他的靈魂深深植根於農村,也讓“鄉土”成為其文學的重要因素,賦予他源源不斷的文學靈感。
在他的《商州》《天狗》《山地筆記》等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農村人的淳樸、善良和農村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可以説“十悟”中美好的那點念想都可以從中體現。
也正是那貧瘠的鄉村,孕育了賈平凹的中國傳統文化基因。可以説,他對人生的看法,最初都是來源自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賈平凹創作數十載,從始至終,他都秉持着儒家的積極入世精神,追求着佛家的深遠境界,踐行着道門忘其肝膽的大自在精神。

賈平凹人生十悟,67歲的年紀才明白
他在《明月清泉自在懷》中寫道:“人的一生,苦也罷,樂也罷;得也罷,失也罷。要緊的是心間的一泓清泉裏不能沒有月輝。”人生充滿了無常的起伏和疲憊的奔波,實在不必“為賦新詞強説愁”,更重要的養成心間的的一種淡泊心性,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保持豁達的心態。
賈平凹創作從來不考慮讀者,因為越考慮,書越賣不動。在新媒體時代,什麼都更新得很快,什麼也都變化無常。人心便如一葉浮萍,隨波逐流,起伏飄零之間,我們能做的就是保守自己的心。
長篇小説《廢都》中,賈平凹於序言中寫出了自己的態度。“情節全是虛構,請勿對號入座;唯有心靈真實,任人笑罵評説。”我們管不了別人的看法,卻能管理自己的心。人生就像是一本小説,每個人的故事都各有其曲折,故而不必事事較真,隨心隨意即可。

賈平凹人生十悟,67歲的年紀才明白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作品中,賈平凹的創作風格有所變化,瀰漫着一種鬱悶、彷徨、迷惘、焦慮的情緒,多了些現實的苦澀之感。這種矛盾的心情或許是因為他客居多年的經歷,又或許是隨着年歲與時代的變遷,他對人生的認識又更深刻了一些。
在賈平凹的身上,既表現出強烈的現實參與意識,又有着深刻的曠達虛靜精神;既有着強烈的憂患意識,又有着跳出屋外的超越意識。
他既是剛健不息以不斷創作來書寫自己的人生追求,又是如此悲觀悲憫甚至有些宿命。這些文化性格特點,都可以從他的文學作品中找到對應之點。

賈平凹人生十悟,67歲的年紀才明白
賈平凹是一個極具現實感的作家。他於《秦腔》中“為故鄉樹碑”,描繪鄉村的凋敝與破敗,樸素與悲哀。深刻地表現了社會轉型時期的暗流湧動、新舊更替,舊的東西像潑去的水一般沒了,新的東西卻遲遲沒來。
於《極花》中,賈平凹書寫受難者身體、心理、精神的轉變過程,深刻地揭示了底層罪惡行徑背後更深廣的悲哀。這種苦難背後的人的不幸,引起了賈平凹對人生宿命的一些看法,以及對這種不幸的同情與悲憫。
賈平凹筆下的世界,是一個沒有英雄的世界,沒有一個人物是“自由”的,裏面的男男女女大多帶着沉重的文化積弊的重負。

賈平凹人生十悟,67歲的年紀才明白
無論是莊之蝶還是廢都西京的其他文人,亦或是劉高興、白雪、子路、傅山……都被作家“殘忍”地定格在一定時代一定場景的宿命框架中,受世事的擺佈,任憑命運的撥弄。他們所有的掙扎和抵抗,甚至所有逃避和拒絕,最後都消融在這個變遷的時代風雲之中。
他説:“我太愛着這個世界了,太愛着這個民族了;因為愛的太深,我神經質似的敏感,容不得眼裏有一粒沙子,見不得生活裏有一點污穢,而變態成熾熱的冷靜,驚喜的恐慌,迫切的疾恨,眼裏充滿了淚水和憂鬱。”
愛愈深,恨愈切,賈平凹總是以批判的眼光審視着自己的人物,體現出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充滿了希望的焦灼。

賈平凹人生十悟,67歲的年紀才明白
然而,賈平凹崇尚“向死而生”的活法,縱然現實不如意,仍願意秉持着積極進取的精神去摸索,寬容地對待生活的苟且。
賈平凹在《古爐》表現了一種救贖性力量——人在精神上、心靈上的向善。這種訴求和精神力量構成了他的信念,儘管現實的鄉村是衰敗的而無法重建的,但是依然要有向善的精神。
“莫嘆福淺,泥污蓮方豔,樹有包容鳥知暖,冬梅紅已綻。別笑命短,夜殘螢才亂,月無芒角星避暗,秋蟬聲漸軟。”賈平凹於《廢都》中的這段話正表現了他的人生態度。

賈平凹人生十悟,67歲的年紀才明白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有的人看到的是愁緒萬千,而有的人看到的卻是潤物無聲;一枝傲然獨放的梅花,有人認為它是孤芳自賞,而有的人卻認為它清冷獨特。
生活如同一席佳餚,當你以不同的心情去品嚐時,酸甜苦辣也並不始終如一。人生的低潮與高潮,唯有低至塵埃,才能開出最美的花朵。“尋路人”——於風暴中獨行
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問題之一在於聽誰的。眾生相不一,則活法不一。不是倚老賣老説上幾句,就是真理。時間是公平的,不論你是選擇了陽光大道,或者是幽寂小徑,甚至是捷徑,你都終會衰老。所以,不是憑一句“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都多”就能證明你是對的。

賈平凹人生十悟,67歲的年紀才明白
成功人士説的也不一定都是“聖經”。只有你成功了,你才有資格站在台上説上幾句“成功寶典”。如果你失敗了,那麼你什麼都不是。所以,人生是不可借鑑的,每個人生而獨特,各有活法。你只能在沿途風景中選擇你喜歡的且合適你的納入囊中。
問題之二在於聽之任之,從不踐行。束之高閣的“寶貝”是不具備真正的價值的,踐行才能“驗寶”,經過實踐檢驗的真理才是值得的。此外,踐行在於恆常,若不能常,那和那些不踐行的人沒有任何區別。

賈平凹人生十悟,67歲的年紀才明白
賈平凹筆下的人物多帶有“自敍傳”色彩,帶着作者的自我觀照、自我宣泄、自我追問、自我反省的情緒特徵。賈平凹正是在生活的風暴中獨行,遠離人羣,宛如一隻獨行的野獸,尋找專屬於自己的路。
身處生活的風暴之中,路是要自己摸索的。如何擺脱“頹即成厭,樂旦轉苦,心火不息,慾壑難填”的存在困境,賈平凹的感悟或許會給我們一些啓迪,但最終還是需要我們自己去尋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45 字。

轉載請註明: 賈平凹人生十悟,67歲的年紀才明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