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打投,全員出道!

@中國新聞網

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愛護、守護我們的文化遺產

記者:上官雲

提到博物館,你會想到什麼?是常看常新的展覽,還是靜默無言卻內藴深厚的珍貴文物?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我們一起看看各大博物館館藏的一些珍貴文物,以及它們背後的故事。

這些文物凝結着古人的智慧,時光流逝也無法掩蓋它們的光芒。

青銅神樹

前段時間,被形容為“連拆6個盲盒”的三星堆遺址考古公開最新成果,引發廣泛關注。很多人都想到了三星堆博物館收藏的諸多珍貴文物,比如青銅神樹。

不用打投,全員出道!

青銅神樹。來源:三星堆博物館網站

人們常説的青銅神樹,多指Ⅰ號大型銅神樹,它分為三層,每層三枝,共九枝;每枝上有一仰一垂的兩果枝,果枝上立神鳥。

全樹共二十七枚果實,九隻鳥,樹側有一條緣樹逶迤而下的身似繩索相辮的銅龍。有專家認為,這反映了古蜀先民對太陽及太陽神的崇拜。

不只是青銅神樹,還有青銅立人、金杖……由於跟人們印象裏中國中原文物有着巨大差別,至今仍有人開玩笑,説這會不會是外星人的傑作?

戰國水晶杯

看到這個水晶杯時,經常會有人懷疑自己是不是穿越了,因為它實在太像現代的杯子。

不用打投,全員出道!

圖為戰國水晶杯圖像。 杭博供圖

戰國水晶杯是杭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整器略帶淡琥珀色,局部可見絮狀包裹體。器身特徵為敞口,平唇,斜直壁,圓底,圈足外撇,光素無紋,造型簡潔。

戰國水晶杯是迄今中國出土的早期水晶製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2002年,該水晶杯被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的文物名單。

秦始皇陵兵馬俑

四十多年前,經過考古隊的發掘,秦始皇陵兵馬俑橫空出世,震驚世界。

這些兵馬俑“千人千面”,每一尊都栩栩如生,共同組成了秦始皇那個龐大而神秘的“地下軍隊”。比如,兵馬俑可以分為步兵、騎兵和車兵三大軍種。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網站上,有着這樣的介紹文字:陶俑的形象各不相同,神態生動,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

這幅《清明上河圖》收藏於故宮博物院,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京內外的熱鬧景象,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我們來看看它的藝術水準有多高:其全長5米多,車轎、騾馬、船隻無一不包;畫中人個頭雖小,表情卻刻畫得相當到位:驚恐、賣萌、撒嬌……妥妥都是“戲精”。

畫中有着許許多多的生活細節:忙着“送外賣”的小哥,掛着牌匾的高檔醫館,正在閒聊的人們……處處都流露着古代最真實的煙火氣。

越王勾踐劍

“卧薪嚐膽”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故事的主角,就是越王勾踐。

不用打投,全員出道!

越王勾踐劍。圖片來源:湖北省博物館網站

湖北省博物館收藏着一柄“越王勾踐劍”。它是青銅武器中的珍品,製作精良,正面近格處有“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劍”的鳥篆銘文。劍格正面嵌藍色琉璃,背面綠松石。

令人驚歎的是,歷經兩千餘年,紋飾仍然清晰精美、劍身鋒利無比,有“天下第一劍”之稱。

銅奔馬

聊到甘肅省博物館,就不得不提那尊鼎鼎大名的銅奔馬。

不用打投,全員出道!

資料圖:參觀者欣賞甘肅省博物館展出的“銅奔馬”真品。中新社記者 楊豔敏 攝

從側面看去,這匹駿馬昂首嘶鳴,軀幹結實、四肢修長,三足騰空,一足踏飛“燕”作為支撐。不僅藝術造型精煉,鑄銅工藝也堪稱卓越,被認為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象徵。

搞笑的是,許多網友都説,觀賞這件文物,最好做足心理建設再看“正臉”:誰能想到,側面看起來威風凜凜的銅奔馬,正面卻是一個歪脖兒咧嘴大笑的表情呢?

四羊方尊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了許多珍貴文物,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之一。

不用打投,全員出道!

四羊方尊。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網站

從體型上看,它在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之中體型最大。造型構思相當大膽,肩部、腹部與足部作為一體被巧妙地設計成四隻卷角羊,栩栩如生,各據一隅,足見當時工匠的實力。

素紗襌衣(直裾)

素紗襌衣出土於馬王堆漢墓,也是湖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從款式來看,它似乎有些平平無奇,但卻是西漢時期紡織技術巔峯時期的作品,重量僅為49克,是世界上最輕的素紗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織物,堪稱“薄如蟬翼”、“輕若煙霧”。

不用打投,全員出道!

素紗襌衣(直裾)。圖片來源:湖南省博物館網站

古人常説,"輕紗薄如空",説的大概就是這件素紗襌衣吧。

長信宮燈

現藏於河北博物院的長信宮燈,被譽為“中華第一燈”。

長信宮燈,因燈上刻有“長信”字樣而得名。1968年出土於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的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中,形狀為跪地執燈的年輕宮女,通體鎏金。

不用打投,全員出道!

長信宮燈。圖片來源:河北博物院網站

令人驚歎的,是它所體現的環保理念。宮女身體中空,煙灰經右臂進入體內,從而保持室內清潔。全燈分為頭、身、右臂、燈座、燈盤、燈罩等部分,可以任意拆卸。

良渚玉琮王

1986年,良渚遺址的反山墓地開始發掘,出土許多保存良好的玉器。

其中墓葬等級最高的12號墓中出土了一件玉琮,它重約6.5公斤、外方內圓、刻有神人獸面“神徽”,是迄今為止雕琢最精美、品質最佳、體量最大的玉琮,得名“玉琮王”。

不用打投,全員出道!

資料圖:浙江博物館展出鎮館之寶——“良渚玉琮王”。中新社記者 王遠 攝

它亦是浙江省博物館的珍寶,向世界展示着古老、厚重、輝煌的中國古代文明。

文化的力量

當然,上述文物只是眾多博物館館藏中的一小部分。後母戊大方鼎、“中華第一龍”……文物是人類智慧的見證。在博物館裏,每件藏品都是有故事、有生命的,值得與之用心交流。

文物同樣見證着歷史。2021年的春晚舞台,一件“國寶”佛首站上了C位。它流失海外近一個世紀,是2020年迴歸祖國的第100件流失文物,那穿越千年的微笑,令無數人淚目。

為什麼常説要多去博物館,多瞭解那些珍貴文物?這可能就是最好的答案: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愛護、守護我們的文化遺產,讓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能夠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78 字。

轉載請註明: 不用打投,全員出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