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梧桐掩映的衡復風貌區,一幢幢風情各異的歷史建築讓人彷彿穿越時空,這些歷經歲月沉澱的老建築濃縮了這座城市的生命與記憶,成為“上海符號”。4.3平方公里,950幢優秀歷史建築,1774幢保留歷史建築,2259幢一般歷史建築,這是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徐彙區域引以為傲的“家底”,而在徐匯,就有這麼一羣人,一直默默地守護着這些老房子,也為上海人守護着他們“兒時的記憶”,守護着他們的“鄉愁”,他們就是上海徐房建築實業有限公司衡復風貌區保護建築修繕班組,修繕班組獲得過上海市文明班組、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保護修繕立功競賽優勝獎等榮譽稱號。
圖説:上海徐房建築實業有限公司衡復風貌區保護建築修繕班組。徐房集團供圖
今年夏天,一款武康大樓造型的雪糕讓武康大樓這個網紅打卡點又火了一把,遊客拿着雪糕在大樓前打卡留念。照片裏的武康大樓外立面煥然一新,原本盤桓在大樓周邊的電線杆、架空線等黑色“蜘蛛網”消失了,“素顏”的武康大樓清清爽爽。修繕班組兩年前接到維修任務時,可謂“壓力山大”,這是全市第一個將歷史建築修繕、舊住房改造和高空墜物整治“三合一”的試點項目,維修的內容幾乎無所不包,從室內外公共部位修繕、外立面整治、牆面及管道修繕,到架空線入地、上下水系統等基礎設施優化改造以及室外綠化工程,且完成的期限僅為4個月。
武康大樓的建築外型為法國文藝復興式風格,外部最有特色的就是大面積清水磚牆以及水刷石的古典山花窗楣等豐富裝飾。為堅持“修舊如舊”原則,修繕班組多次邀請專家到現場詳細考證和研究,如修補後的清水磚牆上的紋理,都細化到要求按雨滴在牆面下落效果處理為豎向紋理,從而再現這一經典建築的原有風貌。清水牆磚採用專用工具勾縫,對原有水刷石牆面顆粒的顏色、粒徑、密度也逐一研究,確保“修舊如舊”。曬衣架、雨棚等立面附着物方面就做“減法”,大家在不破壞建築特色與保障居民生活條件之間找到“兼容”,將二樓空調機架全部移至內天井,規整二樓以上空調機架位置,做到“橫平豎直”,再拆除外立面雨棚、晾衣架,修繕班組系統性解決了各類設施,也將附着物對原有風貌的影響降到最低。
徐匯衡復風貌區裏的大多數老房子裏住着居民,保護老房子的同時也改善居民居住條件,提升使用功能。在淮海中路1887號等廚衞(里弄房屋)綜合改造工程中,修繕班組多次前期勘探,制定施工方案。像康平路63號,窗户因時間長久已嚴重老化,導致屋內漏雨漏風,而且存在窗户無法開關等問題。班組多方探討後,最終選擇出最符合房屋的窗户式樣,斷橋鋁合金中空玻璃窗,這種窗户既能提高窗户的水密性和氣密性,又能在外觀上保護房屋的原始風貌。在施工過程中還發現因房屋年代久遠而導致的不均勻沉降問題,最嚴重的一處房屋室內地板傾斜高差已達到了12釐米。班組針對每一棟房屋的沉降制定了不同解決方案,拆除、矯正地板,保證居民居住安全。
修繕班組有個帶頭人顧志峯,對這個由“小學徒”變成“大工匠”的“匠人”,大家開玩笑地説,顧志峯不是在修老房子,就是在去修老房子的路上。從小生活在上海里弄巷內的顧志峯對老房子有着特殊的情懷,這種情懷如今深深烙進他修繕的每一棟老房子中,人生的巧合使他具有“守護”上海老房子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初入保護行業的顧志峯對傳統木作、泥作等歷史建築原有材料和工藝工法產生濃厚興趣,並逐步開始涉足歷史保護建築修繕領域,他從“小學徒”開始做起,如今已成為這一領域的“大工匠”。2014年9月,他主持修繕了黑石公寓。飽經風霜的大樓水刷石牆面出現了開裂、脱落等問題,水刷石牆面使用的石料複雜,比例構造獨特,修繕難度很大。顧志峯帶領修繕仔細研究,先按照原有牆面標準制作了多份牆面修繕樣本,對不同石子配比,並通過水泥漿調合礦物顏料還原石子的黑色包漿底色,最終實現了水刷石牆面原樣恢復與保護。武康大樓外立面的修繕也是他負責的,保留的清水牆獨特的豎向紋理,讓牆面呈現出曾經的韻味與面貌。
長期以來,由於修繕傳統工藝掌握在少數藝人手中,傳授缺乏標準化,導致傳授水準參差不齊,而老房子面臨大面積修繕。顧志峯通過十幾年的摸索和鑽研,建立了一套適合企業文化特色和歷史保護建築特點的管理體系,並將這套成熟的管理模式傳授給新人。如今,上海徐房建築實業公司衡復風貌區保護建築修繕班組已是一支有28人的隊伍,平均年齡35歲,本科學歷佔了半數以上。跟了顧志峯12年的“大師兄” 嶽嘉勇如今已是修繕班組核心人員,他告訴記者,28人的團隊負責了工藝手法收錄、材料研究分析、文字資料保存、管理人員培養、實操人員指導5個方面的工作,“項目不管大小,每一個都包括這些工作,而且班組團隊個個都是全能選手,樣樣能上手。”
新民晚報記者 袁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