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沈光文紀念館。 張昊樺攝
初夏時節,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石碶街道星光村南塘河畔,垂柳依依,白鷺翩翩,鳥鳴啾啾。穿過小石橋,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築映入眼簾,黑牆青瓦,烏漆台門,這裏原是建於清代的沈氏宗祠,2012年被改建為沈光文紀念館。
臨河而居的星光村,1083户人家,姓沈的佔了八成。村子不大,街市、石橋、流水、老屋、弄堂,散發着濃濃的江南水鄉氣息。細細探訪,才發現這裏是“台灣文獻初祖沈光文”的故鄉,曾出過沈明臣、沈一貫、沈一中等歷史文化名人,“南戲之祖”高則誠的戲文《琵琶記》也誕生於此。
沈光文紀念館建築總面積287平方米,前後三進三開間二天井。進入紀念館,天井中立着一座從寶島台灣運過來的沈光文雕像,只見他手持書卷,眼望南方。雕像背後種着幾株針葵,綠意婆娑,也是從寶島台灣運過來的,別名叫檳榔竹。
沈光文出生於1612年,自幼苦讀詩書,才華橫溢。1659年,舉家移居泉州時,不料遇颶風,船漂至台灣,從此在台南善化開始了流寓生涯。他在那裏懸壺行醫、設館教書、結社吟詩,在台灣島內的儒學傳播上發揮積極作用,為當地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台灣賦》《東海賦》等作品,還具有地理風土與哲學思辨的雙重意義,這些作品廣為流傳,成為台灣區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展現了兩岸文脈的傳承、延續與緊密互動。沈光文在寶島播下的教育、文學、中醫、方誌等種子,成為中華文化在台灣地區根深葉茂、延續發展的重要源頭之一。由於這些歷史功績,他被推崇為台灣地區的“文獻初祖”。現在,台南市還有一座沈光文紀念碑,島內不少學校和文化機構還設有專門的紀念活動。
沈光文紀念館管理員介紹,2012年10月29日,在沈光文誕辰400週年之際,星光村按傳統習俗,以抬大轎的方式恭迎台南善化慶安宮贈送的一尊沈光文塑像。“近年來,每年都有台灣民眾來參觀、交流、訪問,尤其是暑假,不少台灣大學生慕名前來參觀。”
九旬老人仇富慶住在離沈光文紀念館不遠處,老人的大舅哥住在台北士林區,上世紀90年代初回來過一次,“也不知道他現在身體狀況怎麼樣,我盼着能在有生之年和他再見上一面。”交談間,老人流露出對台灣親人的思念之情。
村內南塘河邊有一塊寫着“瑞光樓故址”的石碑,據村裏老人説,這裏就是高則誠寫成《琵琶記》的地方。元末著名戲曲家、瑞安人高則誠因避戰亂,客居星光村沈氏樓時,寫出了經典戲曲《琵琶記》。完稿之夜,欣喜若狂的高則誠獨自伏案,忽見桌上雙燭火焰相向彎曲,交合在一起,形成一條美麗的焰虹,不禁高喊“瑞光、瑞光”,從此沈氏樓被改稱為“瑞光樓”。
如今,瑞光樓已不復存在,而一塊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由沈氏後人所立的“瑞光堂”木牌匾尚在,讓這個美麗傳説有了生動註腳。
沿着一條條曲徑通幽、四通八達的弄堂漫步,不知不覺間,看見前面一處不起眼的弄堂口立着一座牌坊,闌額正中橫書“曲轅”二字,這裏就是曲轅坊。當地村民説,這裏曾是明代直閣大學士沈一貫和江西布政使沈九疇官署進出的通道。一旁,還刻有“乾隆十三年眾祀三重建,里人沈九疇題”字樣。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星光村文人輩出,星光熠熠。如今,星光村人蹚出一條強村富民的“星光大道”。村裏通過土地出租和舊廠房改造設立工業區出租等方式,每年有600萬元收入,村民們的待遇逐年提高。星光村文化禮堂邊蓋起了老年樂園,村裏70週歲以上老人,每月只需交200元牀位費就可入住。
有村民搞“稻蝦共養”,“5月初往田裏投了1萬多尾澳洲小青龍蝦苗,6月種晚稻,到時把蝦苗放入稻田裏,下半年就能有第一波收成。”農場主高偉國高興地説。
街道農辦技術人員説,“稻蝦共養”模式不使用農藥、化肥等,蝦在稻田裏可發揮除草、鬆土等作用,其排泄物又是天然肥料,產出的稻穀品質高、無公害,可實現綠色生態和經濟效益雙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