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中國的石窟寺!
最近,有關石窟寺的話題頻頻上熱搜!
石窟寺究竟是什麼?從哪來?
有幾類?分佈在哪些地方?
“四大石窟”是什麼?
看下面
10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加大石窟寺搶救性保護力度、建立石窟寺安全長效機制、規範石窟寺旅遊開發活動等10項主要任務。
10月27日,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遊部聯合印發《關於加強石窟寺等文物開放管理和實行遊客承載量公告制度有關工作的通知》,旨在進一步加強石窟寺保護管理,切實解決部分石窟寺遊客量超負荷問題,確保文物和遊客安全。
石窟寺,簡單來説,就是開鑿在山崖上的佛寺。其模仿地面佛寺而建造,主要用來拜佛、起居和禪修,因此石窟中往往雕塑有佛像。
我們熟知的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樂山大佛、大足石刻等,都是石窟寺。
石窟寺起源於3世紀的古印度,阿育王時期開始鑿山開窟,佛教創立後,佛教徒借用這種適應印度當地炎熱氣候的寺院形式,而後逐漸流行,最有名的是阿旃陀石窟。
隨着佛教傳播,石窟寺及其藝術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3世紀時,龜茲國已成為葱嶺以東的佛教中心,以庫車、拜城為中心的古龜茲地區是新疆石窟寺最集中的區域,現存克孜爾石窟是其代表。
魏晉南北朝時,我國佛教繁榮,開鑿石窟風氣盛行,4世紀末期,河西地區已有石窟出現。
甘肅武威的天梯山石窟,開鑿於東晉十六國北涼時期,是我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代表,被學術界稱為“石窟鼻祖”。
5世紀初,北魏滅北涼後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佛教和石窟寺開鑿傳入中原,北魏和平初年(460年),雲岡石窟開鑿,成為中原石窟寺開鑿的中心。
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在城南開鑿龍門石窟,以洛陽為中心的石窟寺羣出現。
6世紀前期,北魏分裂,東部石窟以鄴城和太原為中心,出現了南北響堂山、水浴寺、小南海等石窟。
敦煌石窟與麥積山石窟分別在前秦和後秦時期已經開始開鑿。
8世紀後,唐朝由盛轉衰,北方石窟寺衰落,石窟中心向政局穩定的西南轉移。
宋遼金元時期,開窟稍恢復,到了明清,開鑿工程已趨於沉寂。
我國現存石窟寺遺址數量眾多,其內容豐富、分佈地域廣闊。據統計,全國共有316處石窟寺。
中國石窟寺分為七大類:
1.窟內立中心塔柱的中心柱窟(塔廟窟)
2.無中心塔柱的佛殿窟
3.僧人生活起居和禪行的僧房窟
4.塔廟窟和佛殿窟中雕塑大型佛像的大像窟
5.佛殿窟內設壇置像的佛壇窟
6.僧房窟中專為禪行的小型禪窟
7.小型禪窟成組的禪窟羣
石窟寺分佈在哪些地方?
我國各地都有石窟寺,因年代、選址、文化不同,分為四大區域:新疆地區、中原及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藏地區。
第1區域:新疆地區
代表地區:古龜茲地區、古焉耆地區、吐魯番地區
代表石窟:克孜爾石窟、庫木吐拉石窟、吐峪溝石窟
第2區域:中原與北方地區
代表地區:河西走廊、寧夏、陝西、山西、河南
代表石窟:莫高窟、麥積山石窟、萬佛寺石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
代表地區:江南、四川、雲南
代表石窟:四川樂山大佛、重慶大足石刻、杭州飛來峯造像
代表地區:日喀則、拉薩、山南、林芝、昌都、阿里
代表石窟:拉薩藥王山石刻、東嘎·皮央石窟
第1石窟: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因其山狀如農家堆積的麥垛而得名。約開鑿於十六國後秦時期,北魏孝文帝時鑿建達到高潮,隋唐宋元都有鑿建重修。現保存北魏至清石窟194個,泥塑像、石刻像7000餘身。
麥積山石窟的雕塑以泥塑為主,因地制宜,採用石胎泥塑、木胎泥塑、泥塑、影塑、高浮雕等多種技法。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初鑿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北朝漸盛、隋唐大盛、元代仍有開鑿,明清時才衰落。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寶庫之一。
莫高窟南北長1600餘米,上下共五層、最高處達50米,現存洞窟735個、壁畫4.5萬餘平方米、彩塑2415身,飛天塑像4000餘身。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因地處武周山雲岡南麓而得名。石窟鑿建於北魏年間(453年—495年),東西約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53個、大小窟龕1100個,石雕造像5.1萬餘尊。
雲岡石窟是石窟“中國化”的開始,代表着5至6世紀佛教藝術的最高成就,與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揚石窟並稱為“世界三大石雕藝術寶庫”。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龍門山與香山崖面上,初鑿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經隋唐北宋陸續開鑿,歷時400餘年完成。
龍門石窟南北長1公里,今存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60餘塊。作為皇家石刻藝術的典範,龍門石窟對敦煌莫高窟等地造像產生了深遠影響,朝鮮、日本的石窟造型藝術也多受其影響。
許多石窟寺已經老了,
甚至百病纏身。
然而,石窟寺並非普通石頭,
它是石化的古代藝術、古代文化,
是承載着中華文化和情感的歷史遺產,
保護它們,每個人都義不容辭!
出品:人民日報社《民生週刊》文旅事業部
總編輯助理/文旅事業部主任:郭拴敏
編輯:李雪
責任編輯:宋盈瑩
聲明 :人民旅遊致力於知識產權保護,尊重權利人的版權,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我們無法核實其出處,難以取得權利人的許可,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或溝通許可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