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萬物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國慶七天長假,超過5億人次走出家門,望青山斑斕、胡楊如畫,觀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在萬物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中放飛心情。10月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介紹中國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的諸多努力,闡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理念與實踐。剛剛結束國慶假期綠水青山漫遊的人們,讀到這份白皮書自然會產生不一樣的感受。
這個黃金週,北京連綿細雨,每天仍有數千名遊客來到喇叭溝原始森林景區踏秋賞葉。隨着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這裏豐富的植被、斑斕的色彩變成了童話世界。喇叭溝原始森林景區是北京生物多樣性的一個縮影。針對北京森林、灌叢、草甸、濕地等自然和半自然生態系統的最新調查顯示,北京全境已記錄各類物種5086種,僅新發現物種就達70種,包括維管植物3種、昆蟲16種、苔蘚植物40種、大型真菌11種,其中12種為中國新記錄物種。而北京水毛茛、黑鰭鰁等對環境質量敏感的指示物種分佈範圍的擴大,一定程度上表明北京河流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已取得不錯的成效。
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在這個黃金週,從四川大熊貓繁育基地的遊人如織,到廣東韶關觀鳥團的長槍短炮,都是共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美麗中國的生動見證。當前,全球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重大風險。中國正在抓緊行動,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建設萬物和諧共享共生的美麗家園。
隨着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逐步建立和瀕危物種拯救工程的實施,我國野生動物棲息地空間不斷拓展,種羣數量不斷增加。據介紹,目前我國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等級從“瀕危”降為“易危”,實現野外放歸併成功融入野生種羣;朱䴉由發現之初的7只增長至目前野外種羣和人工繁育種羣總數超過5000只;亞洲象野外種羣數量從上世紀80年代的180頭增加到目前的300頭左右;海南長臂猿野外種羣數量從40年前僅存兩羣不足10只增長到五羣35只。我國還針對德保蘇鐵、華蓋木、百山祖冷杉等120種極小種羣野生植物開展搶救性保護,112種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實現野外迴歸。
與此同時,隨着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深入推進,我國逐漸建立起生態文明制度“四梁八柱”,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以此為基礎,“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觀念深入人心。
前段時間,雲南西雙版納亞洲象羣的北移經歷,是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一個特別暖心的故事。亞洲象北移途中,居民主動避讓,使象羣得以自由漫步。這一幕幕感人情景温暖了全球,成為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範例,世界媒體的關注和點贊,充分體現了中國在這一領域的貢獻和引領。再過幾天,《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第一階段會議將在雲南昆明舉辦。中國將同各方分享生物多樣性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經驗,為共建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中國幅員遼闊,陸海兼備,地貌和氣候複雜多樣,孕育了豐富而又獨特的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多樣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共建萬物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需要所有人共同參與、共同盡責、共同享有。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不僅是一份優秀的成績單,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狀和動員令。(慄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