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眾的這項端午習俗,竟與鄭成功有關?

幾次在台灣過端午,走遍寶島東西南北發現,因五月初五楚國詩人屈原投身汨羅江自盡殉國,水葬了屈原,依託着其不朽的靈魂,根植大陸的島內端午與水纏綿,與水柔和,令人感嘆。

依眾多台胞的理念,端午既然與水融合一體,自然處處離不開水,其形式可謂豐富多彩:泡飲午時茶,沐浴午時水,水蒸端午粽,長河賽龍舟……這一系列的活動全與水緊密相連,息息相關。只是因為今年島內疫情原因,端午活動大多取消,甚是可惜。

“午時水飲一嘴,賽如補藥吃三年”。這是流傳至今的中國民間傳言。與大陸一樣,台灣民眾視端午當天正午從地下汲出的水為“至陽之水”,可避邪、治病。端陽當日,不論遠近,島內台胞爭相求取午時水。台中鐵砧山“劍井”是全島“至陽之水”的首選地。相傳當年鄭成功率兵途經該山時,被兇惡的敵軍團團包圍。整天沒水喝怎麼辦?情急之下鄭成功拔出寶劍,猛地往地上一插,頓時地面開裂,泉水相湧。於是這口“聖井”便成了全島首屈一指的“至陽水井”。多年前的端午,我專程赴鐵砧山採風。在排隊取水的長龍中,一花甲老人笑着對我説,今日早晨7點不到我就出門。原以為可排在隊伍前列,可萬萬沒想到竟落在百名之後。估計取到水可能要到下午。問他耗費5、6個小時排隊值不值得?他樂呵呵地説道,當然值得。人越多,更説明此水珍貴呀。

在台灣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陳年老井可汲“至陽水”。台胞創新另闢蹊徑來獲取特色水。嘉義縣布袋鎮有洲南鹽場。端午時節,附近民眾紛紛慕名趕來,索求高濃度的鹽滷水,作為“更有正能量的午時水”。每人600毫升,現場加入艾草、芙蓉。回家後按人頭分水。據説喝了“另類午時水”,可消災避難。

端午時節與水密切相關的另一項重大活動,當數賽龍舟。“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這是唐代詩人盧肇吟唱的《競渡詩》。該詩渲染了端午龍舟大賽的緊張激烈。據《台灣民俗志》記載,賽龍舟一直是台灣端午節最重要的民俗體育活動。過去它是村與村之間聯絡感情的橋樑。現在則成了彼此一爭高低的競技活動。

閩南語稱“划龍舟”為“扒龍船”。龍在中華文化中象徵雨露水源。農業經濟社會為祈求風調雨順,金秋豐收,形成祭龍王、賽龍舟等習俗。比賽的開賽儀式相當隆重。五月初一先要祭龍船、開光點睛、燒香點燭。不經開光,賽舟不得下水。初五龍舟下水前,人們敲鑼擊鼓,抬着神舟走向河岸。沿途民眾燒香禮拜,燃放鞭炮。經過一番巡行,方可入水啓航。比賽開始,令旗一揮,在觀眾扯開嗓子的吶喊聲與震撼人心的鑼鼓聲中,百舟如離弦之箭飛速進發,目標是爭搶河道終點豎插的錦標。最先奪得者即為勝者。水泄不通的兩岸觀眾為選手加油鼓勁。潺潺的端午水,將龍舟船隊輕輕托起。在這裏,水是公認的主角,是支撐,是力量。

在賽龍舟的同一天,台灣民間還舉行同樣博人眼球的“隔河拔河”大賽。比賽開始之前,角逐對手分立河流兩岸。鑼鼓一敲,你爭我拉,兩隊人馬拼命將粗麻擰成的長繩拉向本隊一方。居下風者必輸無疑,最終落得一個“落湯雞”的結局。上岸後需委身向勝者恭恭敬敬“俯首稱臣”。

(作者繫上海台灣研究會理事、上海作家協會會員)

欄目主編:洪俊傑 文字編輯:洪俊傑 題圖來源:圖蟲 圖片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周天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98 字。

轉載請註明: 台灣民眾的這項端午習俗,竟與鄭成功有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