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曆座寺廟之崇聖寺三塔!

由 簡振武 發佈於 休閒

大理崇聖寺三塔位於大理古城西北一公里處的蒼山中和峯下、崇聖寺內,是大理歷史的象徵,佛教盛行大理的見證,是雲南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物。三塔由一大塔和二小塔組成。三塔鼎立,氣勢宏偉壯觀,為大理勝景之一。

三塔的主塔名千尋塔,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建築,高69.13米,十六級,是我國偶數古塔中層數最多的一座。其造型風格與著名的西安小雁塔相似。塔身為環築厚壁式結構,內壁垂直,上下貫通,設有木質樓梯,可以登上塔頂,從瞭望小孔中欣賞大理古城全貌。
主塔千尋塔矗立在兩層高大的台基上,塔前朝東的照壁上題有“永鎮山川”這四個蒼勁有力的石刻漢字,每字高1.7米,為明黔國公沐英之孫沐世階所寫。之所以寫這四個字,原因有兩種説法:一種説法是大理地區歷史上水患多,惡龍作怪,因此要治水就要先治龍,可龍唯獨只尊敬塔畏懼大鵬。因此只要塔和塔上的大鵬金翅鳥存在,龍就不敢作惡,水患當然也就減少了。
另一種説法是,明朝時,地處邊疆的大理地區已成為其版圖,為了充分表達對這塊版圖的堅守之意,在屹立不倒的塔基上“題字刻碑”就再合適不過了。

主塔南北邊70米處各有一座八角形磚塔,每塔各十層,高42.19米,兩塔頂處有三個互相銜接的銅製葫蘆和傘形銅鈴。據專家們初步斷定,主塔-千尋塔建於唐開成年間,是南詔國第十代王勸豐右時(公元824─859年)所建,時為南詔國後期。
南詔國中期崇佛之風興起,到勸豐右時已達極勝,佛寺遍於雲南內,有小寺三千,大寺八百。經南詔之後的大理國,佛教較南詔更為發展。因此,大理國就有“佛國”、“妙香國”之稱。崇聖寺建成之後即為南詔國、大理國時期佛教活動的中心。崇聖寺所崇之“聖”為觀音。當時,大理地區對觀音崇拜極為勝行。

兩旁小塔略晚於千尋塔,約於五代時期(公元907-960年)建成。據史料記載,建主塔時,唐朝曾派工匠前往指導,施工不用支手架,而採取建好一層,就在四周堆置泥土形成施工坡道的方法,故民間有“馬馱磚石到塔尖”的傳聞。主塔下面中央開券龕,內置大理石佛像一尊。兩小塔雕有佛像、蓮花、瑞雲、花瓶等。
三塔已維修多次。在維修千尋塔過程中,考古工作者於一九八七年和一九七九年先後兩次從塔中發掘出南詔、大理國時期的各種文物六百八十多件,其中包括《金剛般若經》圖卷《大陀羅尼經》等珍貴文物,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是研究南詔、大理國曆史的實物資料。

大理三塔有神奇抗震能力。據記載,明代正德乙亥(1515)年五月六日,千尋塔“折裂如破竹”,十天後又自動彌合,安然無恙。一九二五年大理髮生強烈地震,城內房屋倒塌99?而三塔巍然不動,僅震落主塔塔頂的寶剎。由此可看出三塔具有很高的建築技術價值。三塔為何有如此神奇的抗震能力,震裂後能自動彌合,自今科學上也沒有合理的解釋,三塔的存在似乎昭示著佛法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