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佛緣,我便想起了去年國慶跟朋友去青島湛山寺的一段經歷。
那日,我跟朋友一同進入了一間有卧佛的房間。不知怎麼,我剛在牀沿邊坐下,眼淚便不自覺的流了下來,止都止不住。
朋友見此,便大聲説我是與佛有緣之人。
起初,我有些不信,只覺得是自己眼睛不小心進了東西。但被朋友唸叨了幾遍,又見同行的他沒有流淚。
便開始疑惑是否是自己平日堅持早晚進香,唸佛經,所以才與佛結下了緣分。
為求證此事,我跟朋友特意去請教了寺院中的一位方丈。
方丈聽了,笑了笑説:“眾生皆是未覺醒的佛,每個人都有佛性,但卻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佛。因為每個人的佛緣有深有淺,在學佛的過程中,自然會有快有慢,有迷有悟。”
朋友一聽,便趕緊求教方丈,自己進房間沒有流眼淚,是否是因為佛緣淺薄?若是如此,平日裏又該如何加深自己的佛緣?
方丈見我們二人誠懇請教,便針對“佛緣”為我們進行了開示。聽完之後,我與朋友如醍醐灌頂一般,原來做一個與佛有緣的人,也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總結方丈的開示,一個佛緣深厚的人,皆有這五個特徵。大家可以對比一下自己,看自己是否具備,即使只有一點也是很不錯的。
【一】深信因果
有一句話叫:“你可以不相信佛法,但你不能不信因果”。一個佛緣深厚的人,首先要信佛,並對因果深信不疑。
當時,方丈問了朋友一個問題:如果給你一千萬,讓你説一句誑語,或做一件錯亂因果的事情,你會做嗎?朋友聽完,有所猶豫的説了一句不會。
方丈見此笑了笑説:“施主,你所有猶豫了”,朋友聽完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
是啊,真正在名利面前,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深信因果。
正如佛經上説的,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菩薩懂得因果,知道種子播下,一定會結果,所以即使是在富貴名利面前,菩薩也不會動心。
相反,一般人如果不深信因果,是很難做到在富貴名利面前不違背因果,而生起貪念之心的。
【二】淡泊寧靜
佛説,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這無不提醒着我們,人生路上充滿着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然而,有些人在歷經苦難之後,變得心煩意燥、萎靡不振,而有些人卻能夠心無增減、靜心無恙,區別便在於是否有一顆淡泊寧靜的心。
古往今來,那些得道高僧,才華出眾的隱世者們,之所以喜歡隱藏山中,過着淡泊寧靜的生活。借用方丈的話説,是因為人生如悟道。
一個佛緣深厚的人,淡薄的心境超然物外。能做到失之不悲、得之不喜,攜一份屬於自己的寧靜,不嗔、不怨、不動,以放空的心態,獨享水遠山長。
【三】恭敬三寶
佛教的三寶指的是佛、法、僧,其中佛是覺悟的聖者,法是佛法,僧是出家的僧人。對此,方丈表示一個有佛有緣的人,會恭敬三寶。
朋友聽完,問方丈:見到佛像,恭恭敬敬的上香叩拜,是否就是恭敬三寶?
方丈聽完搖了搖頭,並講了以下這則故事:
有個弟子問阿底峽尊者:這尊文殊菩薩像好不好?
尊者回答説:文殊菩薩像都是好的,只是工人在塑造這尊像時,工巧技術相對差一些。説完就把那尊像擎在頭上頂禮了一下。
由這則故事可知,無論工藝好不好,我們的心態,應該是看到佛像就等同見到真佛一樣的恭敬,因為它代表着佛法身的顯現,這就是至真齊觀。
也就是説,一個佛緣深厚的人,會對三寶起恭敬心。這種恭敬,是在研讀佛經的熏習中,生起的深刻覺悟。
如果平常不學習佛經,聽佛法,只是形式上的叩拜,是無法真正做到恭敬三寶的。
【四】善於忍辱
“忍”字是心上一把刀,學佛的人,要善於忍耐。要能經受住肉體的疼痛,也能接受心辱的考驗。
正如佛陀在《佛遺教經》中説的一句話:
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毀謗、譏諷、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能人也。
對此,方丈也表示:忍辱,是學佛之人必須修行的功課。只有經過一番徹骨的侮辱,才能醖釀出來的涵養。
也就是説,一個佛緣深厚的人,有寬容慈悲的氣量,能忍受一切諸惡,無有動搖。
【五】心中有佛
在解釋最後一點之前,方丈問我們:“入佛教的弟子,為什麼一定要參加一個皈依儀式?”
朋友回答:是一種傳統的儀式,讓弟子們有入佛門的儀式感。
我回答:是為了給他們的軀殼找一個家。
方丈聽完,欣慰的點了點頭説:是的,這個儀式,就是讓佛教弟子把自己的靈魂託付給佛,讓他們的心、他們的軀殼有一個家。
也就是説,學佛的人是對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一個佛緣深厚的人,心中有佛。而平日修行,便是心與佛在進行交流。
綜上所述,將五種佛緣深厚的特徵再做精煉,其實説的就是佛緣,是眾生自己造出來的。
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的佛緣淺薄,又想要改變現狀,那便可以按以上五種方法進行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