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青海天峻6月27日電 題:祁連山下好牧場 牧民轉產增收忙
作者李江寧
6月,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壯美遼闊的草原上,水草豐美,牛羊成羣,布哈河沿着草原靜靜地流淌進中國最大內陸鹹水湖——青海湖。不遠處,牧民更桑加正騎着馬趕着羊羣回家。
青海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以犛牛、藏羊為主的草地畜牧業是青海特色產業。地處祁連山南麓,青海湖源頭的天峻縣是一個以藏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區,這裏地域遼闊,草原廣袤,礦產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傳統,造就了天峻縣生態畜牧業的發展環境。
今年45歲的更桑加是天峻縣新源鎮梅隴村的一名牧户,十餘年間,更桑加完成了從傳統牧民到“斜槓牧民”的身份轉變。
梅隴村位於新源鎮東部布哈河東岸,距縣城20公里,全村草場面積13.24萬畝,可利用草場面積11.03萬畝,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的純牧業藏族村,全村90户255人。
許多年來,世代生活在這裏的更桑加過着逐草而居的遊牧生活。而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曾一度使牧民賴以生存的草原遭到破壞。過去幾十年,由於過度放牧、氣候變化等原因,草原鼠害等有害生物災害加劇,草原退化嚴重,威脅草原生態環境及草原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以前村裏各家散居各處,靠放牧過日子,不懂得控制牛羊數量,在自家草場上,哪裏的草好,就去哪裏放牧。草原生態遭到破壞,牧草長不高,牛羊體質差,再加上不了解市場,各家牲畜都賣不出好價格,一年的收入只有兩萬元左右。”更桑加告訴記者。
為轉變草畜矛盾突出,生態不斷惡化的局面,從2008年開始,天峻縣率先在新源鎮梅隴村開展“以草場承包經營權、牲畜折價入股、勞動力專業分工、生產指標量化、用工按勞取酬、利潤按股分紅”的股份合作制,全村牧户、草場和牲畜100%參社入股。
“合作社成立後,嚴格劃區輪牧、以草定畜,在傳統畜牧業的基礎上,通過早晚飼料餵養,日間放牧的方式養殖牛羊。這樣培育出來的牛羊個頭比傳統放牧培育出來的牛羊大,而且繁殖期、哺乳期短,肉質也更鮮美。對牧民來説,帶來的實際收益非常可觀,也得到了牧民的支持。”新源鎮黨委書記華慶告訴記者。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合作社開闢出多元增收渠道,在產業融合中讓牧民參與其中。“現在合作社經營起了火鍋店、洗車行、酒店等,牧民每年還可以從這些產業中獲取一定的分紅。”華慶説。“2020年,合作社總分紅金額達到近五百萬元。”
近年來,梅隴村的牧民們開始逐漸走出草山,在合作社的引領下,紛紛在縣城內外從事洗車行、酒店、畜產品銷售等二三產業工作。牧民的收入從過去僅靠放牧變成多元。“梅隴村的勞動力在天峻縣62個村裏是轉移數量最多的,年輕人在縣城開出租車一個月能有五千元的收入,每年七八月份,在草山裏撿黃蘑菇還能有近十萬元的收入。”華慶告訴記者。
同時,合作社每年帶領當地牧民每年對草山進行補種草種,梅隴的草山在緩解放牧壓力後,合作社的草場產量畝均增產15到20公斤,植被覆蓋率提高了10%,草原生態得到了空前改善。
放牧經驗十足的更桑加今年被合作社聘為放牧員,對合作社的500只母羊羣進行放牧工作,每個月發放三千元的固定工資。“現在每年合作社分紅有八萬元,放牧員的工作是輪換着做的,明年不做放牧員了,我打算用去年分紅的錢去縣城開一間小賣部。有合作社股份,還能外出務工,按照現在的話説,我也是個‘斜槓牧民’了。”(完)